《中醫詞典》解釋「太醫令」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太醫令
太醫令為中國古代醫事行政之最高長官,其職權涵蓋宮廷醫療管理、醫政統籌及藥品儲備等事務。此官職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之秦國,秦統一天下後沿襲此制。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秦代官爵分二十等,太醫令之爵位位列第八等或以下,顯示其職責雖重,然官階未達顯赫。
職權與演變
-
西漢時期之分設
西漢時,太醫令分屬兩大機構:- 太常太醫令:隸屬太常,主掌宮廷醫療行政,負責調配太醫、制定醫政規範,並監管醫者考核。此職後世逐步演變為太醫署、太醫院等中央醫政機構,成為歷代官方醫學教育與醫療管理之核心。
- 少府太醫令:隸屬少府,專司皇室藥品之儲藏與調製,其職能後世分化為尚藥局,專責御用方藥之調配與進奉。
-
歷代沿革
- 秦至宋:太醫令一職持續設置,然各朝職權略有差異。如唐代太醫署隸屬太常寺,除行政職能外,更兼醫學教育,下設醫、針、按摩、咒禁四科,並由太醫令統籌考核。
- 遼金元明清:此職雖存,然名稱變更。如元代改稱太醫院提點,明代設太醫院院使,清代沿明制,職權擴及全國醫官之選拔與派遣。
屬官與協理
太醫令下常設太醫丞為輔佐,二者合稱「太醫令丞」。丞職分擔文書、稽核等事務,如《後漢書·百官志》載:「太醫令一人,六百石。丞一人,三百石。」此外,歷代亦設醫監、醫正等職,分掌教學、診療等細務,形成層級分明之醫政體系。
中醫制度之影響
太醫令之設置,反映古代中國對醫事管理之嚴密規範。其統籌之太醫署、太醫院等機構,不僅為皇室服務,更推動官方醫學教育與典籍編纂,如唐代《新修本草》、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均由此系統促成。此制亦影響周邊國家,如日本奈良時代之「典藥寮」,即仿唐制而設。
綜觀之,太醫令作為古代醫政核心,兼具行政與技術雙重角色,其演變歷程亦為中醫官制發展之縮影。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