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醫令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太醫令丞
太醫令丞為中國古代醫政體系中之重要職官,包含「太醫令」與「太醫丞」兩職。其中,「太醫令」為主管醫藥行政之最高長官,「太醫丞」則為其副職,輔佐處理相關事務。二者職責相輔相成,故常合稱為「令丞」。
歷史沿革
據杜佑《通典》記載:「秦有太醫令丞,主醫藥。」可知此制始於秦代,為早期中央醫政管理之重要架構。漢代沿襲秦制,於少府下設太醫令丞,負責宮廷醫療、藥物管理及醫官考核。魏晉南北朝時期,太醫令丞之職權進一步擴展,除掌管皇室健康外,亦兼顧軍醫調配與地方疫病防治。隋唐以後,隨太醫署(後改稱太醫院)制度完善,太醫令丞逐漸轉為太醫署內之核心職位,統籌全國醫事。
職權與職責
- 醫政管理
太醫令丞負責制定醫藥政策,監督宮廷與地方醫官之任用、考核及升降。其下轄醫官、藥師等專業人員,並需確保醫療品質符合規範。 - 醫療服務
直接參與皇室成員及貴族之診療,並於重大疫病時統籌資源,調派醫官至各地施治。如《唐六典》記載,太醫署需「掌療疾病,分其職掌」,反映其臨床與行政雙重角色。 - 藥物監管
主管宮廷藥庫(如漢代「藥藏府」),負責藥材採集、炮製與配給。唐代更設立「藥園師」於太醫署下,專司藥材種植與鑑別,太醫令丞需確保藥物質量。 - 醫學教育
隋唐時期,太醫署兼負醫學教育之責,太醫令丞需督導醫學生之培養,內容涵蓋《素問》《針經》等經典,並分科(如針灸、咒禁等)考核。
與中醫理論之關聯
太醫令丞雖為行政職,然其選任多由精通醫術者擔任,需熟稔中醫理論如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例如,漢代太醫令丞淳于意即為著名醫家,其「診籍」為早期病案紀錄,反映臨床與理論結合之傳統。唐代王燾任職太醫署時,更編纂《外臺秘要》,集結歷代醫方,體現職官對醫學傳承之影響。
名詞辨析
需注意「太醫令丞」為太醫令與太醫丞之合稱,非獨立官職。歷代名稱或有變異(如宋代改稱「太醫局令」),然職能大抵相類,均為統籌醫事之要職。
此職制反映古代中國「醫政合一」之特色,兼具行政管理與醫學專業,對中醫制度發展影響深遠。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