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醫署」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太醫署:中國古代醫政與醫學教育機構
起源與發展沿革
太醫署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醫政管理兼醫療機構,其淵源可追溯至西晉時期。西晉設有"醫署"這一機構,為太醫署的前身。北魏沿襲西晉制度,仍稱醫署,而南朝劉宋則首創"太醫署"之名,此後這一稱謂沿用數百年。
兩晉南北朝時期,太醫署(包括其前身醫署)乃全國最高醫政管理及醫療保健機構。其隸屬關係隨朝代更迭而變化:西晉時隸屬宗正,東晉及南朝各代則改隸門下省,此制相沿二百餘年。北齊時期進行重要醫政改革,創立太常寺管理太醫署、門下省管理尚藥局的分管體制,這一變革影響深遠。
隋唐時期的鼎盛發展
隋唐時期,太醫署發展至鼎盛,其教學功能不斷強化,成為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醫學校。此時太醫署隸屬太常寺,規模宏大,在校師生達300餘人,由醫學、藥學、行政三部分人員組成。
醫學教育體系在隋唐時期已相當完善,分為四大科:
- 醫科:又細分為體療(內科)、瘡腫(外科)、少小(兒科)、耳目口齒(五官科)、角法(外治療法)
- 針科:專攻針灸療法
- 按摩科:研究推拿按摩療法
- 咒禁科:結合祝由術與心理療法
教學與管理制度
太醫署建立了嚴格的教學管理制度:
- 課程體系:各科有明確的課程安排,包括《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等經典著作
- 考試制度:定期考核學生學習成果,分為月考、季考和年終大考
- 升降制度:根據考核成績決定學生的升、降、留、退
- 師資體系:教師職稱分為博士、助教、師、工等不同等級,各司其職
宋代以後的演變
北宋初期仍沿用太醫署制,但其醫學教育功能逐漸弱化。至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太醫署改名為太醫局,其教育功能雖一度恢復,但"太醫署"之名從此不再沿用。金、元、明、清時期,醫政管理兼醫療機關改稱"太醫院",其職能重點轉向宮廷醫療服務。
歷史意義與影響
太醫署作為中國古代官辦醫學教育機構,其意義重大:
- 制度創新: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官辦醫學教育體系
- 學科分化:推動了中醫臨床各科的專業化發展
- 標準化建設:促進了中醫理論與實踐的規範化
- 人才培養:為歷代培養了大量專業醫官,推動了醫學傳承
太醫署的設立與發展,反映了中國古代對醫學教育與醫療管理的重視,其制度設計對後世中醫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為研究中醫歷史發展提供了重要視角。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