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醫署令」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太醫署令

太醫署令為隋唐時期之醫官職稱,隸屬於太醫署,乃該機構之最高長官,共設二人,官階從七品下,主管太醫署之醫療、教學及行政管理事務。此職銜於隋唐前後多稱太醫令,然隋唐時期因官制調整,正式定名為太醫署令,以明其執掌範圍。

職權與職責

太醫署令統籌太醫署整體運作,主要職責包括:

  1. 醫療管理:監督宮廷及官方醫療事務,確保皇室、百官及軍民之診療品質,並負責藥材調配與醫方審核。
  2. 醫學教育:主管醫學生之教習,唐代太醫署下設醫、針、按摩、咒禁四科,太醫署令需考核師資與生徒之學業,並依《唐六典》規定,定期舉行考試以評定醫者技藝。
  3. 行政監察:審核醫案紀錄、管理醫官銓選,並需向朝廷彙報重大疫病或醫療疏失。

歷史沿革與制度背景

太醫署令之設置,反映隋唐時期官制醫學體系的成熟。唐代太醫署隸屬太常寺,為國家最高醫事機構,其下分設醫師、醫工、醫生等職,層級分明。太醫署令之選任多由精通醫理且具仕宦資歷者擔任,需熟稔《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等經典,並通曉針灸、方劑之術。

與太醫令之異同

「太醫令」一詞早見於漢代,為歷代太醫長官之通稱。隋唐時因官制細化,改稱「太醫署令」,以強調其署衙統轄之責;然於非正式文獻中,二者仍常混用。宋代以後,此職漸演變為「太醫局令」,職權亦隨醫政調整而有所變遷。

中醫專業背景

太醫署令不僅為行政職,本身亦需具備深厚醫術。唐代醫學教育重視理論與臨床結合,如《千金要方》孫思邈所倡「大醫精誠」,即強調醫者需兼備仁心與技藝。太醫署令之考核標準,亦涵蓋對《傷寒論》、《脈經》等典籍之掌握,並需熟悉五運六氣臟腑辨證等中醫核心理論,以確保署內醫官之專業水準。

此職銜之設立,彰顯隋唐時期中醫官學體系之完備,亦為後世醫政制度之重要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