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醫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太醫院
歷史沿革
太醫院為中國古代專為皇室及上層統治階級服務的醫政機構與醫療組織,其建制始於金代,並延續至清代,歷時七百餘年。
金代太醫院
金代首設太醫院,隸屬於宣徽院,其最高長官為太醫院提點(正五品),下設使、副使、判官等職,職責為「掌諸醫藥,總判院事」。此外,太醫院設有管勾一職,主管醫學教育,並配置各類太醫與醫官,負責宮廷醫療事務。
元代太醫院
元代太醫院品秩提升,官階達正二品,初期長官稱宣差,後改為尚醫監、太醫院提點等,仍隸屬宣徽院。其下設院使、副使、判官等職,職權擴展至全國醫藥事務,官員品級為歷代之最。
明代太醫院
明代設北京與南京兩處太醫院,其中北京太醫院為全國最高醫政機關,長官初稱太醫院令,後改院使,下設院判。南京太醫院僅設院判,受北京太醫院節制。
清代太醫院
清代僅設一處太醫院,院使為正五品,統轄醫政及醫療事務。清初,御藥房亦歸太醫院管轄,全國醫官之派遣、考核、升降皆由其負責。然後期制度鬆弛,禮部掌生藥庫,總管太監控御藥房,太醫院職權漸衰,至清中晚期醫政管理趨於混亂。
職能與組織
太醫院不僅負責皇室醫療,亦兼管全國醫政,包括:
- 醫事管理:考核醫官、制定醫藥政策。
- 醫學教育:如明代設醫學科,培養醫學生。
- 藥材監管:管理御藥房及生藥庫,確保藥材品質。
- 疫病防治:遇疾疫時,派遣醫官巡診施藥。
太醫院內部分工細緻,除行政官員外,尚有專科太醫,如大方脈(內科)、小方脈(兒科)、婦人科、瘡瘍科(外科)、針灸科等,體現中醫分科體系。
中醫專業特色
太醫院匯集當時頂尖醫家,其醫療實踐與理論總結對中醫發展影響深遠:
- 經典傳承:太醫多精通《黃帝內經》、《傷寒論》等典籍,並參與醫書編修,如明代《普濟方》、清代《醫宗金鑑》皆由太醫院主持編纂。
- 脈診與辨證:太醫診病重視脈學與辨證論治,發展出細緻的宮廷診療模式。
- 方劑與藥材:御用方劑講究配伍精當,如「八珍湯」、「安宮牛黃丸」等名方皆源自太醫院系統。
太醫院作為古代最高醫療機構,不僅是皇權醫療的象徵,亦為中醫學術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樞紐。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