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喘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喘脹
證名,指氣喘同時伴有胸腹脹滿之症,屬中醫「喘證」與「脹滿」並見的複合病證。其病機多因脾肺功能失調,導致肺氣失於宣降、脾運失職,水濕內停,壅阻氣道,使氣機升降失常,故而喘促與脹滿並作。
病因病機
- 肺失宣降:肺主氣司呼吸,若外感邪氣或內傷久咳,肺氣壅滯,宣發肅降失常,氣逆於上則喘;肺氣不降,水液輸布受阻,停聚成濕,進一步影響中焦氣機,發為脹滿。
- 脾失運化:脾主運化水濕,若飲食勞倦傷脾,脾虛濕困,水濕內停,上犯於肺則喘,阻滯中焦則脹。如《醫學入門》所言:「脾主濕,先脹而後喘者,宜燥脾行水。」
- 腎不納氣(虛證):久病及腎,腎陽虛衰,不能化氣行水,水濕泛溢,上凌心肺則喘;腎不主水,氣化無權,水液停聚則腹脹。
證型與治法
-
實證
- 肺氣壅滯為主:症見喘促氣粗、胸悶脹滿、小便不利,舌苔薄白或膩,脈浮滑。治宜清金降火、宣肺行水,方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合五皮飲加減,以瀉肺平喘、利水消脹。
- 脾濕困阻為主:症見腹脹納呆、喘促痰多、肢體困重,舌苔白膩,脈濡緩。治宜健脾燥濕、行氣利水,方用胃苓湯(平胃散合五苓散)或白前湯加減,以運脾化濕、通調水道。
-
虛證
- 肺脾腎俱虛:症見喘促氣短、腹脹夜甚、畏寒肢冷,舌淡胖有齒痕,脈沉細。治宜溫補三臟,方用真武湯合苓桂朮甘湯,溫腎化氣、健脾益肺,忌用攻伐之劑。
相關鑑別
- 水喘:以喘促為主,兼見水腫,病機偏重水飲射肺,與喘脹之脹滿突出者不同。
- 痰喘:痰濁壅肺致喘,多伴痰鳴,而脹滿非其主症。
喘脹一證,臨床須辨明標本虛實,實證重在調氣行水,虛證當以溫補為要,兼顧三臟功能。古籍如《醫學入門》強調「喘脹相因」,治療需分先後緩急,或先瀉肺,或先運脾,方能切中病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