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胎衣不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胎衣不下

胎衣不下,又稱胞衣不下,為中醫婦科病名,首見於宋代《衛生家寶產科備要》。指產後胎盤未能自然娩出,滯留胞宮,屬產後常見併發症之一。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胎衣不下多因產婦氣血虛弱、寒凝胞宮,或氣滯血瘀所致。

  1. 氣血虛弱:產婦素體氣血不足,或因產程過長,耗氣傷血,無力推動胞衣排出。
  2. 寒凝血滯:產時受寒,寒邪客於胞宮,血脈凝澀,阻礙胞衣下行。
  3. 氣滯血瘀:產時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或瘀血內阻,胞脈不通,致胞衣滯留。

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為產後胎盤遲遲未下,伴隨小腹疼痛或脹滿,惡露排出不暢,甚或大量出血。若遷延日久,可致產後發熱、血崩等變證。

中醫辨證論治

  1. 氣血虛弱證

    • 主症:胞衣不下,小腹隱痛,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舌淡脈弱。
    • 治法:益氣養血,佐以化瘀。
    • 代表方:加參生化湯(人參、當歸、川芎、桃仁、炮薑、炙甘草)。
  2. 寒凝血滯證

    • 主症:胞衣不下,小腹冷痛拒按,惡露色暗,四肢不溫,舌黯苔白,脈沉緊。
    •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化瘀。
    • 代表方:黑神散(熟地、當歸、赤芍、肉桂、炮薑、甘草、黑豆)。
  3. 氣滯血瘀證

    • 主症:胞衣不下,小腹脹痛,胸脅滿悶,惡露不下或量少色紫,舌黯有瘀斑,脈弦澀。
    • 治法:理氣活血,化瘀下胎。
    • 代表方:牛膝散(牛膝、當歸、川芎、蒲黃、桂心、朴硝)。

古籍記載

《婦人大全良方》云:「產後胞衣不下,由產時用力過度,氣血虛弱,不能傳送。」《醫宗金鑒》則指出:「胞衣不下,因血入胞中,脹大而不能出。」

此病若處理不當,恐致產後大出血或感染,故歷代醫家均強調需及時辨證施治,必要時結合外治或針灸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