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醫院管勾」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太醫院管勾

金代醫官名,此職之設與金代醫學教育制度密切相關。金代太醫院不僅為中央醫療機構,更兼具醫學教育之職能。當時醫學分科細緻,共設十科,包括大方脈(內科)、小方脈(兒科)、風科(風濕、中風等)、瘡腫(外科)、眼科、口齒咽喉科、針灸科、金鏃(創傷科)、書禁(符咒祝由科)及按摩科等。每科醫學生若達十人,則設管勾一職,專司該科教學事務,由醫術精湛者擔任,以確保醫學傳承之嚴謹性。

職責與選拔
管勾除負責教學外,亦需督導學生研習經典醫籍,如《黃帝內經》《傷寒論》等,並考核其臨床實務能力。金代醫學教育強調「理論與實踐並重」,故管勾多由具豐富臨床經驗之醫官充任,需精通本科醫理與技術。例如,針灸科管勾須深諳經絡腧穴之學,而大方脈管勾則須熟稔四診八綱與方藥配伍。

官階與地方制度
中央太醫院之管勾官階通常為從九品,屬低階官員,然其職責關乎醫學人才培養,地位重要。此外,金代於地方州府亦仿中央制度設醫學教育機構,並置地方管勾,統籌地方醫學生之教習,反映金代對醫學普及之重視。

歷史意義
太醫院管勾一職,體現金代「醫教合一」之特色,其分科教學制度對後世元、明醫學教育影響深遠。此職不僅強化專業醫者的培養,亦推動中醫分科理論與技術之精進,為金代醫學發展之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