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醫院僉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太醫院僉院
歷史沿革
太醫院僉院為元代醫官職稱之一,始設於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隸屬於太醫院體系。其官階為從三品,編制通常設二人,職位排序僅次於院使、同知,而高於同僉與院判,屬中樞醫政要職。
職權與職責
僉院主要輔佐院使統籌醫政,具體職掌包括:
- 醫事管理:監督太醫院所屬醫官之考課、升遷,並協調各科醫師(如大方脈、小方脈、風科、眼科等)之職務分配。
- 醫術審核:參與審定宮廷御用方藥、針灸療法,確保療程符合中醫理論規範,如《內經》《傷寒論》之辨證原則。
- 教育考選:協助主持醫學教育,如元代「醫學提舉司」之考校,內容涵蓋《素問》《難經》等經典,以及本草、脈訣等實務知識。
中醫理論背景
元代太醫院承襲宋金醫制,強調「醫政合一」。僉院作為高階醫官,需精通中醫核心理論,例如:
- 陰陽五行:調配方藥時需遵循五行生剋,如肝病治以酸味(木行),並結合四時氣候變化。
- 臟腑辨證:診斷需區分「五臟六腑」虛實,如心火亢盛或脾虛濕困,對應選用黃連瀉心湯或參苓白朮散等方劑。
- 針灸療法:督導針灸科依據子午流注選穴,或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施治。
與其他醫官之關係
僉院與同僉(正四品)分工明確:前者側重政策制定,後者多執行臨床督導。院判(正五品)則負責文書與地方醫務,形成層級管理。此制度反映元代「醫道—官制」結合的特色,亦影響明清太醫院架構。
補充說明
元代醫官品級嚴密,僉院之從三品地位,相當於中書省左右司郎中,顯示其醫政重要性。任職者多為世醫名家或經科舉「醫科」晉升,需兼具理論素養與實務經驗。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