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醫院通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太醫院通事
歷史沿革
太醫院通事為元代醫官職位,始設於元至治二年(1322年),隸屬太醫院管轄。其官階為正八品以下,屬低階事務官,員額共設二名,主要負責協助處理太醫院日常行政事務,包括文書往來、檔案整理及庶務協調等,為太醫院運作之基層要職。
職能與中醫體系之關聯
元代太醫院為中央最高醫政機構,統籌醫事管理、醫學教育及御醫派遣。通事雖不直接參與臨床診療,但其行政職能與太醫院運作息息相關,例如:
- 醫籍管理:協助整理醫案、藥方紀錄,保存歷代醫家文獻,為醫學傳承提供基礎。
- 典章協辦:參與太醫院頒布之醫政條例擬定,如《御藥院方》等官修醫書的編纂庶務。
- 外使溝通:元代中外醫學交流頻繁,通事或需處理異域藥材、醫術之文書譯介,反映當時中醫與回回醫學等交融背景。
中醫制度中的定位
在傳統中醫官制中,通事屬「吏」而非「醫」,其職責側重行政,與「太醫令」「太醫丞」等決策官或「醫正」「醫工」等技術官有別。然其角色確保太醫院行政效率,間接支援御醫調配、疫病防治等重大事務,為元代醫政體系中不可或缺之環節。
補充知識:元代太醫院與中醫發展
元代太醫院除行政功能外,亦主導醫學分科(如大方脈、小方脈、風科等十三科),並推行「醫戶」世襲制度。通事雖未涉專業醫術,但其工作環境接觸大量醫籍,可能對民間醫藥知識的系統化產生間接影響。此職位之設,亦反映元代官僚體系對醫事管理的細化,為後世明清太醫院制度奠定基礎。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