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醫院同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太醫院同知
沿革與職階
「太醫院同知」為元代醫官職稱之一,始設於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其官階為正三品,編制通常設二人,職位排序僅次於太醫院院使,高於僉院、同僉及院判。此職銜的設立,反映了元代對中央醫政體系的分層管理,強化了太醫院在統籌全國醫事、御醫調度及醫學教育中的核心功能。
職權與醫政職責
太醫院同知的主要職責為輔佐院使,協理太醫院日常事務,具體包括:
- 醫政監督:參與審定醫官考績、晉陞,並監察地方醫藥機構運作,確保醫療品質符合朝廷規範。
- 典章修纂:協助修訂醫藥律令與官方醫書,如《御藥院方》等,推動醫學典籍的標準化。
- 御醫調度:統籌皇室及百官醫療資源,督導御藥院煎製湯藥,並於疫病流行時協調防疫措施。
- 醫學教育:督導太醫院下設的醫學提舉司,考核醫學生課業,維護「十三科」分科教學體系。
中醫專業背景
元代太醫院繼承宋金醫制,融合漢醫與蒙古醫學特點。同知作為高階醫官,需精通《內經》《傷寒論》等經典,並熟悉針灸、正骨等實務。其職位要求兼具行政能力與深厚醫學素養,方能協調太醫院內「大方脈」「風科」等專科醫官,並主導疑難病症的會診。
歷史意義
太醫院同知的設置,標誌著元代醫政制度的細緻化,其品階與職權設計,亦影響明清太醫院結構(如明代改設院判為副職)。此職銜不僅是醫事管理的關鍵環節,更體現中醫「醫政合一」的傳統,反映古代中國對醫藥行政與專業技術並重的治理思維。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