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醫院宣使」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太醫院宣使
歷史沿革
太醫院宣使為元代醫官職位之一,始設於至治二年(1322年),隸屬太醫院,屬中低階事務官員。元代太醫院為中央最高醫政機構,統管醫事、教學及藥材等事務,宣使一職主要負責文書傳遞、行政聯絡及具體事務協調,定額通常設七人,其地位低於院使、同知等主官,但為太醫院日常運作之重要職務。
職能與中醫行政體系
- 行政協調:宣使在太醫院中扮演承上啟下的角色,協助傳達政令、調度資源,並參與醫案整理、藥材稽核等庶務。元代太醫院兼管醫學教育(如「醫學提舉司」),宣使或需協助考課地方醫學生員,反映其行政職能。
- 醫政輔助:元代醫政分級嚴密,太醫院下轄官醫提舉司、惠民藥局等機構,宣使可能參與協調地方醫療資源分配,如災疫時的藥材調撥,或監督惠民藥局施藥事宜。
- 與其他醫官關係:宣使雖非專業醫官(如「太醫」或「醫正」),但需通曉基礎醫藥知識,以確保文書往來與事務處理之準確性,其職務性質類似於後世之醫政事務官。
中醫制度背景
元代太醫院制度承襲金宋而有所擴張,除管理宮廷醫療外,亦負責全國醫戶編籍、醫學考試等。宣使的設置,反映元代對醫政效率的重視,透過專職人員強化中央與地方醫療體系的聯繫。此職後世未延續,明代太醫院改設「吏目」「醫士」等職,行政分工更趨細化。
名詞辨析
需注意「宣使」與「太醫」之別:後者為技術職,直接參與診療;前者屬行政職,雖不涉臨床,但為元代醫政運轉之關鍵環節。此外,元代另有「醫學提舉司宣使」,專司醫學教育事務,與太醫院宣使職權略有差異。
小結
太醫院宣使體現元代醫政中「行政與技術分立」的特點,其職雖不直接關涉醫理,卻是維繫太醫院與地方醫療網絡運作的重要紐帶,亦反映古代中醫制度中行政管理之精密分工。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