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醫院譯史」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太醫院譯史
太醫院譯史為元代醫官職名,始設於元至治二年(1322年),隸屬於太醫院,主要職責為掌管醫藥文獻之翻譯事務。此職通常設二人,屬太醫院中低階官員,負責將域外醫學典籍或宮廷所需之醫藥文獻譯為漢文,或協助溝通不同民族間之醫藥知識,對元代醫學交流具重要意義。
元代太醫院為中央最高醫政機構,除譯史外,尚設有院使、同知、僉院等職,統籌醫事行政、醫學教育及御醫派遣。譯史雖位階不高,然因涉及醫學典籍之轉譯,需兼通醫理與語言,尤其元代多元文化交融,蒙古、回回、藏醫等體系與中醫並存,譯史之設,反映當時醫學知識整合之需求。
中醫典籍翻譯自古有之,如唐代《千金要方》吸收印度醫學理論,宋代《太平聖惠方》亦參考外域藥方。元代譯史之職,延續此傳統,並因應多民族帝國之需求,促進回回醫藥(如《回回藥方》)與中醫之互動。其翻譯內容或涉及脈學、藥性、方劑等,如《飲膳正要》即融合蒙古飲食療法與中醫養生理論,背後可能亦有譯史參與。
此職位之設,亦彰顯中醫「博採眾長」之特色。中醫理論強調「天人相應」,而外域醫學之引入,常透過翻譯重新詮釋,如回回醫學之「四液說」與中醫「五行學說」之對話。譯史雖不直接參與臨床,但其譯介工作,為後世留下跨文化醫學交流之珍貴紀錄。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