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醫院院使」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太醫院院使

太醫院院使為金、元、明、清四朝太醫院的醫官職銜,掌管宮廷醫療事務,並統領太醫院所屬醫官。此職位不僅是行政長官,更需具備深厚的中醫理論與臨床經驗,以負責皇室及朝臣的健康調理與疾病診治。

歷史沿革

  1. 金代
    金代始設太醫院,最高長官為「提點」,下設「院使」一職,官階為從五品,輔佐提點管理醫政。
  2. 元代
    元代於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設立院使二人,位階在提點之下。至治二年(1322年)進一步擴編,定置院使十二員,官階提升至正二品,顯示其職權擴大,並可能分掌不同醫療專科,如內科、外科、針灸等。
  3. 明代
    明代廢除太醫院令,改以「院使」為太醫院最高長官,官階為正五品,直接向皇帝負責。明代太醫院分設十三科,院使需通曉各科醫理,並監督御醫的診療與用藥。
  4. 清代
    清代沿襲明制,太醫院院使仍為正五品,統領御醫、吏目等醫官。清代太醫院分科更為細緻,院使除行政職責外,亦需參與會診,尤其在皇室成員罹患重症時,需主導辯證施治。

職責與專業要求

太醫院院使不僅需精通《黃帝內經》、《傷寒論》等經典醫籍,更需熟悉宮廷常用的方劑與療法,如:

  • 脈診:為帝王及后妃請脈時,需精準辨識脈象變化,結合五行生剋理論斷病。
  • 方劑調配:御用方劑講究藥材道地性與配伍禁忌,如「人參養榮湯」、「六味地黃丸」等,皆為宮廷調養常用之方。
  • 針灸與推拿:明代太醫院設有針灸科,院使需通曉經絡理論,必要時親自施術。

此外,院使需定期考核太醫院醫官的學術能力,並編纂醫書,如清代《醫宗金鑒》即由太醫院主持修訂,成為官方醫學範本。

地位與影響

太醫院院使雖官階不高(明清為正五品),但因接近權力核心,其醫療建議常影響帝王健康決策。部分著名院使,如明代御醫劉文泰、清代吳謙,均因醫術精湛而留名史冊。此職位亦反映中醫在傳統社會中的權威性,結合了醫學、政治與禮制等多重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