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喘息」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喘息

1. 病證名
喘息為中醫常見病證,屬「喘證」範疇,指呼吸急促困難,甚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難以平臥之症。《素問·舉痛論》云:「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指出過勞耗氣,氣機失調,可致喘息。《素問·玉機真臟論》進一步描述重症:「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日死。」提示喘息若伴形體衰敗、氣機壅滯,預後不良。

中醫認為喘息與肺、腎、脾三臟關係密切。肺主氣司呼吸,若肺氣壅滯或虛損,則宣降失常而喘;腎為氣之根,納氣失職則呼多吸少;脾虛生痰,痰阻氣道亦致喘。臨床分虛實兩類:實喘多因外邪、痰濁、氣鬱,症見呼吸深長、聲高氣粗;虛喘多因肺腎氣虛,症見呼吸短促、動則加劇。

2. 呼吸動態之觀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出:「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強調通過觀察患者呼吸頻率、深淺及聲音變化,可辨病性與病位。如喘促痰鳴多屬痰實,氣弱聲低多屬虛證。此為中醫「四診」中聞診與望診之重要內容,亦體現「司外揣內」之診斷思想。

3. 病因病機

  • 外邪犯肺:風寒、風熱之邪襲肺,肺氣鬱閉,宣肅失司。
  • 痰濁內蘊:飲食不節,脾失健運,痰濕壅肺,氣道受阻。
  • 情志失調:肝氣鬱結,逆乘於肺,肺氣上逆。
  • 久病體虛:肺氣耗傷或腎不納氣,氣失攝納,呼多吸少。

4. 證型舉隅

  • 風寒襲肺:喘急胸悶,痰白清稀,兼惡寒無汗,脈浮緊。
  • 痰熱壅肺:喘咳氣粗,痰黃黏稠,身熱煩渴,舌紅苔黃膩。
  • 肺氣虛弱:喘促短氣,聲低自汗,易感外邪,舌淡脈弱。
  • 腎虛不納:喘促日久,動則尤甚,呼多吸少,腰膝酸軟。

5. 經典論述延伸
《靈樞·本神》言:「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進一步闡明肺氣虛實與喘息之關聯。後世醫家如張仲景於《金匱要略》提出「上氣」證治,李東垣強調脾胃內傷致喘,均豐富喘息之理論與臨床辨治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