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乙神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太乙神針
一、藥艾條之太乙神針
太乙神針為中醫灸法專用之藥艾條,首載於清代《太乙神針備急灸法合編》。其配方因流派而異,然多取溫經散寒、活血通絡之品,以強化艾灸療效。
1. 藥物組成
近代常見配方包含:
- 主藥:艾絨(溫通經脈)、硫黃(助陽散寒)。
- 活血化瘀:乳香、沒藥(行氣止痛)、川芎(活血行氣)。
- 溫裏散寒:丁香、桂枝、細辛(散寒透絡)、獨活(祛風濕)。
- 開竅化痰:白芷(祛風燥濕)、皂角(通絡化痰)。
- 其他:雄黃(解毒避穢)、松香(定痛)、枳殼(理氣寬中)。
2. 使用方法
將藥艾條一端燃點,以七層棉布包裹,按壓於穴位或患處。待熱力減退後更換,以局部溫熱透達為度。此法結合藥力與熱力,穿透性強,尤適於深層寒濕痺阻。
3. 臨床應用
主治風寒濕邪所致諸症,如:
- 痺證:關節冷痛、屈伸不利(如寒濕型關節炎)。
- 虛寒證:脾胃陽虛之脘腹冷痛、痿證(氣血不榮筋脈)。
- 慢性病:氣血瘀滯之經絡痠麻、畏寒肢冷。
二、典籍《太乙神針》
清代邱時敏於光緒四年(1878年)輯錄此書,系統整理太乙神針之理論與操作。內容涵蓋:
- 灸法原理:闡釋「藥灸並行」之效,強調借火氣引藥力深入經絡。
- 穴位選配:依病症配伍特定穴位,如風濕取「足三里」「腎俞」。
- 禁忌辨析:雖未明列注意事項,然書中隱含辨證思路,如熱證慎用溫灸。
此書為研究清代灸法發展之重要文獻,反映當時對藥艾條療法的精細化應用。
三、中醫理論基礎
太乙神針之效,根植於中醫「溫通」理論:
- 艾絨為君:性辛溫,歸肝脾腎經,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 藥氣相佐:配伍芳香走竄之品,助藥力隨熱力內達,化解「陰凝之邪」。
- 經絡效應:透過穴位刺激,調動衛氣,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此療法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想,尤重「寒者熱之」的治則,於虛寒性疾患具獨特價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