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太陰

1. 經脈名稱
太陰為經脈名稱之一,屬三陰經之一,具有「陰氣旺盛」的特性。根據《素問·陰陽離合論》,太陰位於三條陰經的最表層,故有「太陰為開」之說,意指其主司氣血由內向外輸布的功能。太陰經主要包括:

  •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下行絡大腸,上行屬肺,再沿手臂內側至拇指端,主司呼吸與氣機宣降。
  • 足太陰脾經:起於足大趾內側,循下肢內側上行,屬脾絡胃,主司運化水穀、統攝血液。

2. 小兒面部望診部位
在兒科診法中,太陰為面部望診特定區域之一,位於「文台」外側稍上方。《奇效良方》記載:「太陰上紅脈現,傷寒之候,主壯熱鼻塞。」此處脈絡顯現異常(如發紅),可反映外感風寒或內熱證候,常與「文台」「武台」等部位合參,輔助判斷病情。

3. 經外穴名
出於《外台秘要》,定位於小腿內側,內踝上8寸,脛骨內側緣後凹陷處。此穴主治腳氣病(濕邪下注所致腫脹、麻木),針刺深度約0.5-1寸,可配合艾灸,灸3-7壯或艾條溫灸5-15分鐘。

4. 經穴別名
《外台秘要》亦記載太陰為「中都穴」之別稱。中都屬足厥陰肝經,位於小腿內側,內踝上7寸,脛骨內側緣,主治腹痛、崩漏等證,與前述經外穴「太陰」不同,需注意區分。

5. 推拿穴位
見於陳氏《小兒按摩經》,太陰穴指右側太陽穴(右眉梢外側),又稱「右太陰」。其作用因性別而異:

  • 女性:重揉此穴可發汗,適用於風寒表證。
  • 男性:輕揉則能止汗,用於虛汗過多之證。
    此差異反映中醫「男女氣血陰陽偏勝」之理論,臨床操作需辨證施術。

附:太陰的哲學與生理聯繫
太陰在中醫理論中不僅為經絡或穴位,亦與「脾肺」臟象密切相關。脾屬土,主運化;肺屬金,主氣機,二者共司水液代謝與氣血生成。太陰經氣失調時,常見腹脹、痰飲、氣虛等證,治療上重視「健脾益氣、宣肺化濕」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