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陰伏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太陰伏暑
病名:太陰伏暑為中醫溫病學中的一種病證,首見於《溫病條辨》卷一。其特徵為暑濕之邪伏藏於太陰脾經,遇時令誘因而發,屬伏暑病的一種證型。
病因病機:
太陰伏暑的成因多與暑濕邪氣內伏有關。夏季感受暑濕,邪氣未即時外發,潛伏於太陰脾經,至秋冬時節,因外感寒邪或勞倦內傷,引動伏邪而發病。太陰主濕,脾失健運則濕邪內困,與暑熱相搏,形成濕熱鬱阻之證。
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包括舌苔白膩、口渴但不欲多飲、無汗或汗出不暢,或兼有胸悶脘痞、身熱不揚、肢體困重等濕邪困阻之象。因暑濕鬱於太陰,氣機不宣,故可見口渴而無汗,此與陽明熱盛之大汗、大渴有別。
治法與方藥:
《溫病條辨》提出以「銀翹散去牛蒡子、玄參,加杏仁、滑石」為主方。此方調整意在清透暑熱、宣肺化濕:
- 銀翹散原為辛涼解表之劑,去牛蒡子、玄參以防其滑泄傷脾。
- 加杏仁宣降肺氣,以通調水道;滑石清利濕熱,導邪從小便而出。
若濕重熱輕,可酌加藿香、佩蘭芳化濕濁;若暑熱偏盛,可佐黃芩、連翹清泄暑邪。
與其他證型的鑑別:
太陰伏暑需與「陽明暑溫」相區別:後者以高熱、大汗、煩渴引飲為主,屬氣分熱盛;而太陰伏暑則以濕鬱為重,熱象不顯,且病位偏於太陰脾經。此外,亦需與「少陰伏暑」辨證,後者多兼腎陰虧虛之象。
文獻溯源:
此病名源自吳鞠通《溫病條辨》,屬伏暑病的具體證型之一。伏暑理論可追溯至《內經》,後世溫病學家如葉天士、薛生白等均有闡發,強調「暑必夾濕」及「伏邪晚發」的特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