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陰伏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太陰伏暑

太陰伏暑是指夏季暑熱天氣中,因為陽氣過盛、受暑邪侵襲,導致脾胃功能失調,使水濕停留並形成濕熱內聚的病症。該病主要影響肺臟,使其失去宣降功能,津液無法均衡分佈。常見症狀有發熱、口渴、無汗、頭痛、胸悶、煩躁和舌苔白膩。

治療方法

治療太陰伏暑的主要目標是清熱利濕、宣肺化痰。常用的方劑包括銀翹散、三仁湯和香薷飲等。

  • 銀翹散: 由金銀花、連翹、薄荷、牛蒡、桔梗、甘草、生薑和大棗組成。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效果。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和咳嗽等症狀。
  • 三仁湯: 由杏仁、滑石和白豆蔻組成。具有清熱化痰、利水消腫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暑熱內盛、胸悶煩躁、咳嗽痰多和小便不利等症狀。
  • 香薷飲: 由香薷、薄荷、桑葉、菊花和甘草組成。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暑熱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和咳嗽等症狀。

預防措施

藉由以下方法,可以有效預防太陰伏暑:

  1. 注意飲食衛生,避免攝取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 保持室內通風,避免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中逗留。
  3. 適度鍛鍊,增強身體素質和免疫力。
  4. 在炎熱的天氣中,減少外出,必要時應採取防暑降溫的措施。
  5. 若出現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咳嗽等症狀,應及時就醫治療。

(資料來源:《溫病條辨》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