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陰經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太陰經病,病名。六經病之一。多因三陽病傳經入里;或素體脾虛寒,發病即現太陰證狀,為直中太陰;或因誤治屬太陰屬寒濕為患的里虛寒證。其主要症狀,有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時腹自痛。治以溫里主,宜理中湯、四逆湯等方。

素問·太陰陽明論》:“太陰者,濕土也,主裏,其色黃,其味甘,其氣陰,其病在裏,其音宮,其數五,其藏脾也。太陰之為病,胸滿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四肢厥逆,口不渴,脈沉細而遲。”

《傷寒論》:“太陰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四肢厥逆,脈微細而遲,此為太陰也。其人必有表,但以太陰為里,故反不渴也。若渴者,表未解也,當溫之微發汗,則愈。若脈不沉細者,表未解也,當溫之微發汗,則愈。若脈沉細而遲者,表已解也,當溫之以理中湯,則愈。”

《金匱要略》:“太陰病,脈浮而緊,胸滿而吐,食不下,自利,四肢厥逆,口不渴,此為太陰病也。若脈浮而緊者,表未解也,當發汗,宜麻黃湯。若脈浮而緩者,表已解也,當溫之以理中湯。”

太陰經病的病因,多因三陽病傳經入里,或素體脾虛寒,發病即現太陰證狀,為直中太陰;或因誤治屬太陰屬寒濕為患的里虛寒證

太陰經病的症狀,主要有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時腹自痛。

太陰經病的治療,以溫里為主,宜理中湯、四逆湯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