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陰經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太陰經病

太陰經病為六經病之一,屬三陰病初期,主涉足太陰脾經與手太陰肺經,尤以脾虛寒濕為核心病機。其成因可分三類:

  1. 傳經入裡:三陽病(太陽、陽明、少陽)失治或誤治,邪氣內傳太陰。
  2. 直中太陰:素體脾陽不足,寒濕直犯太陰,發病即現太陰證候。
  3. 誤治傷陽:過用寒涼藥物或攻下法,損傷脾陽,轉化太陰虛寒。

主要證候

太陰病以「裡虛寒濕」為綱,臨床表現包括:

  • 腹滿而吐:脾陽不振,運化失職,濕濁內停,氣機壅滯,故腹脹滿;胃氣上逆則嘔吐。
  • 食不下:脾失健運,胃納受阻,故食欲不振,甚則拒食。
  • 自利不渴:下利清稀,乃寒濕下注大腸;口不渴為陰寒內盛,津液未傷之象。
  • 時腹自痛:寒凝氣滯,腹痛陣發,得溫則減,按之柔軟。

病機分析

太陰屬土,主運化水濕。脾陽虛衰則寒濕內生,升降失常,故見吐利、腹滿。與陽明病之「實熱腹滿」不同,太陰腹滿屬虛寒,按之不硬,且無燥屎內結。肺氣受累時,或兼見咳喘、痰多清稀等寒飲上逆之症。

治法與方藥

治宜「溫中散寒,健脾除濕」,以恢復脾陽運化功能為主。

  • 主方
    • 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甘草):溫中補虛,散寒止利,為太陰病基礎方。
    • 四逆湯(附子、乾薑、甘草):若脾腎陽衰,下利厥冷,需回陽救逆。
  • 加減法
    • 寒濕重者,加蒼朮、茯苓以燥濕利水。
    • 嘔逆甚者,加半夏、生薑以降逆止嘔。
    • 腹痛明顯,加白芍、桂枝以調和氣血。

與他經鑑別

  • 少陰病:同屬虛寒,但少陰病及心腎陽衰,常見脈微細、但欲寐等全身衰微之象。
  • 厥陰病:寒熱錯雜,上熱下寒,症如消渴、下利、四肢厥逆與煩躁並見。

太陰經病反映中醫「脾胃為後天之本」之論,其治療強調「扶陽抑陰」,臨證需細辨寒濕輕重及兼夾證候,靈活運用溫補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