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陰經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太陰經病是一種病名,屬於六經病之一。它通常是由於三陽病傳入內臟所引起的,或者是因為體質脾虛寒而導致的。太陰經病有兩種主要狀況,一種是直接影響太陰經的症狀,另一種是由於誤診或治療不當導致的裏虛寒證。

太陰經病的主要症狀包括腹部脹滿並出現嘔吐、進食困難、自發性腹瀉、口不渴以及時不時出現的腹痛。

對於太陰經病的治療,主要以溫裏為主,建議使用理中湯、四逆湯等方劑進行治療。

《素問·太陰陽明論》提到了太陰的特徵,它是濕土的性質,主管內臟,顏色呈黃色,味道甘甜,氣質陰寒,主要影響內臟出現疾病,音調是宮,數字是五,藏臟是脾臟。太陰經病時,會出現胸滿並伴隨嘔吐、進食困難、自發性腹瀉、四肢厥逆、不口渴的症狀,脈搏會感到沉細且緩慢。

《傷寒論》中指出,太陰經病時,也會出現腹部脹滿並伴隨嘔吐、進食困難、自發性腹瀉、四肢厥逆,脈搏微細且緩慢。如果患者口渴,表明外表的症狀尚未緩解,應該進行微微出汗的溫熱治療。如果脈搏不重細,則表明外表的症狀已經消失,應該使用理中湯進行溫熱治療。

《金匱要略》中提到,太陰經病時,脈搏會感到浮且緊,伴隨胸部脹滿、嘔吐、進食困難、自發性腹瀉、四肢厥逆,且口不渴。如果患者的脈搏感到浮且緊,表明外表的症狀尚未消失,應該使用麻黃湯進行出汗治療。如果脈搏感到浮且緩,表明外表的症狀已經消失,應該使用理中湯進行溫熱治療。

綜合以上幾個文獻,太陰經病的病因多與三陽病傳入內臟或體質脾虛寒有關。其主要症狀包括腹部脹滿、嘔吐、進食困難、自發性腹瀉、口不渴和腹痛。治療時以溫裏為主,建議使用理中湯、四逆湯等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