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陰經腳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太陰經腳氣

太陰經腳氣屬中醫腳氣病之一,乃因風、寒、暑、濕等外邪流注足太陰脾經所致。此病首見於《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其病因多與脾經氣血運行失調、外邪侵襲經絡相關。

病因病機
足太陰脾經主運化水濕,若脾虛濕盛,或外感六淫邪氣(尤以風寒暑濕為甚),邪氣循經下注,阻滯經絡氣血,則發為太陰經腳氣。風邪勝則腠理開泄而自汗;寒邪勝則經脈拘急,痛甚無汗;暑邪勝則鬱而化熱,見心煩躁擾;濕邪勝則氣機困阻,發為重著腫滿。

臨床表現
太陰經腳氣之證,以脾經循行部位疼痛為特徵:

  1. 經絡症狀:從腹部脹滿起始,上行則咽喉連舌本緊急,胸膈痞悶;下行則沿胻骨(脛骨內側)、股膝內側前緣、內踝,至足大趾內側(隱白穴附近)皆痛。
  2. 兼證辨異
    • 風勝:伴自汗出,痛處遊走不定。
    • 寒勝:痛劇無汗,遇寒加重。
    • 暑勝:局部灼熱,心煩口渴。
    • 濕勝:下肢沉重腫脹,按之凹陷。

治法方藥
治療以溫通脾經、散邪除濕為原則,依邪氣偏勝加減:

  • 主方:選用《三因方》之「六物附子湯」(附子、桂枝、白朮、甘草、生薑、大棗),溫陽散寒、健脾化濕。
  • 加減
    • 風勝加防風、羌活以祛風。
    • 寒勝重用附子,加細辛以散寒。
    • 暑勝去附子,加滑石、黃芩以清暑。
    • 濕勝加蒼朮、茯苓以利濕。

與他經腳氣之鑒別
太陰經腳氣需與少陰經、厥陰經腳氣區分:

  • 少陰經腳氣:痛循足少陰腎經(足心、內踝後),兼腰脊痠軟、小便不利。
  • 厥陰經腳氣:痛循足厥陰肝經(足大趾外側、膝內側),多伴脅痛、嘔逆。

此病反映脾經氣化失常與外邪相搏之病理,臨證需詳辨邪氣性質,以調理脾土、通絡逐邪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