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喘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喘痰

病證名,屬痰證之一,指氣喘兼見痰涎壅盛之證,亦稱「痰喘」。此證以氣促痰鳴、呼吸困難為主要表現,多因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痰濁內生,壅阻氣道所致。

病因病機

  1. 外邪犯肺: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肺臟,肺氣失宣,津液凝結為痰,痰阻氣道而發喘痰。
  2. 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運化失職,痰濕內生,上貯於肺,阻塞氣機。
  3. 情志失調:憂思氣結,肝氣鬱滯,木火刑金,灼津成痰,痰熱壅肺而致喘。
  4. 臟腑虛損:久病或勞倦傷及肺脾腎,氣虛無力運化水濕,痰濁內停,或腎不納氣,虛喘夾痰。

臨床表現

  • 實喘痰:痰多黏稠,色黃或白,胸悶氣粗,呼吸急促,喉中痰鳴,身熱煩渴,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多因痰熱壅肺或痰濕阻滯。
  • 虛喘痰:痰稀量多,色白如沫,氣短息微,動則加劇,形寒肢冷,面色蒼白,舌淡苔白滑,脈沉細。多因肺脾氣虛或腎陽不足,痰飲內停。

證型辨治

  1. 痰熱壅肺

    • 主症:喘咳氣粗,痰黃稠黏,胸悶煩熱,口乾。
    • 治法:清熱化痰,宣肺平喘。
    • 方藥:定喘湯(麻黃、杏仁、桑白皮、黃芩、半夏、蘇子等)加減,或清金化痰湯。
  2. 痰濕阻肺

    • 主症:喘咳痰多,色白黏膩,胸膈滿悶,納呆。
    • 治法:燥濕化痰,降氣平喘。
    • 方藥: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陳皮、半夏、茯苓、蘇子、白芥子、萊菔子)。
  3. 肺脾氣虛

    • 主症:喘促短氣,痰白清稀,乏力自汗,易感冒。
    • 治法:健脾益肺,化痰定喘。
    • 方藥:六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加厚朴、杏仁。
  4. 腎虛痰泛

    • 主症:喘咳日久,呼多吸少,痰涎清冷,腰膝酸軟。
    • 治法:溫腎納氣,化飲祛痰。
    • 方藥:金匱腎氣丸合苓甘五味薑辛湯。

相關疾病

喘痰常見於現代醫學之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疾患,中醫辨證多與痰飲內停、氣機升降失常相關。

古籍參考

  • 《不居集》:「虛喘者,氣乏身涼,痰冷如冰;實者,氣脹胸滿,身熱便硬,喘動有痰而有聲。」
  • 《證治準繩》:「痰喘之證,因痰濁上壅,肺氣不得宣降,故喘咳並作。」

此證需與單純氣喘(無痰)或其他痰證(如痰飲、痰核)鑑別,治療當以化痰為要,兼調臟腑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