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陰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太陰痙,病證名。太陰病出現痙症者。見《張氏醫通.諸風門》。足三陰痙,俱見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項強脈沉,太陰則四肢不收。治宜術附湯加甘草、生薑。
太陰痙是指太陰病出現痙症的病證。太陰病是指由於太陰經受寒邪侵襲,導致太陰經氣鬱滯,經脈失養,筋脈拘急,出現痙攣抽搐的病證。太陰痙的臨床表現為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項強脈沉,四肢不收。治療宜用術附湯加甘草、生薑。
術附湯出自《傷寒論》,其組成為附子、乾薑、白朮、甘草。本方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痙的功效。甘草、生薑可以緩和附子、乾薑的辛熱之性,使其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太陰痙的預後一般較好,但如果治療不當,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患者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
以下是《張氏醫通.諸風門》中關於太陰痙的記載:
太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項強脈沉,四肢不收。治宜術附湯加甘草、生薑。
術附湯方:
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臍,破八片)
乾薑一兩(炮裂)
白朮一兩(切)
甘草一兩(炙)
加甘草、生薑各一兩,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三升。
本方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痙的功效。適用於太陰病出現痙攣抽搐的患者。
【方解】
本方以附子、乾薑溫經散寒,白朮健脾益氣,甘草緩和附子、乾薑的辛熱之性,生薑助附子、乾薑溫經散寒。諸藥合用,共奏溫經散寒、通絡止痙之功。
【臨床應用】
本方常用於治療太陰病出現痙攣抽搐的患者。臨床上常見的證型有:
- 寒邪侵襲太陰經,導致經氣鬱滯,筋脈拘急,出現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項強脈沉、四肢不收等症狀。
- 脾虛寒濕,導致太陰經氣虛弱,經脈失養,出現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項強脈沉、四肢不收等症狀。
【注意事項】
本方有溫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現代研究】
現代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抗炎、鎮痛、抗驚厥、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文獻摘要】
《張氏醫通.諸風門》:太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項強脈沉,四肢不收。治宜術附湯加甘草、生薑。
《傷寒論》:術附湯方:
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臍,破八片)
乾薑一兩(炮裂)
白朮一兩(切)
甘草一兩(炙)
加甘草、生薑各一兩,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