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陰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太陰痙

病證名,屬太陰病範疇,指太陰經氣血失調而引發的痙證。見於《張氏醫通·諸風門》,為三陰痙之一,與少陰痙、厥陰痙並列。

病因病機
太陰痙多因脾陽虛衰,寒濕內盛,或外感寒邪直中太陰,導致經脈氣血凝滯,筋脈失養而拘急。太陰屬脾,主四肢肌肉,故其痙證特徵為「四肢不收」,即四肢鬆弛無力,兼見筋脈拘攣之象。

臨床表現

  • 手足厥冷:陽氣不達四末,肢體失溫。
  • 筋脈拘急:寒主收引,經脈受阻而攣急。
  • 汗出不止:脾陽虛弱,衛外不固,腠理疏鬆。
  • 項強脈沉:寒濕凝滯太陽經脈,脈象沉主裏寒。
  • 四肢不收:太陰痙特有之症,因脾主肌肉,陽虛失運,肢體弛緩無力。

治法方藥
以溫補脾陽、散寒除濕為主,方選術附湯加甘草、生薑

  • 白朮:健脾燥濕,固表止汗。
  • 附子:溫腎助陽,散寒通經。
  • 甘草:緩急和中,調和藥性。
  • 生薑:溫中散寒,助附子逐寒邪。

證候辨析
太陰痙與少陰痙(脈沉細、手足厥逆)、厥陰痙(舌卷囊縮、手足躁擾)同屬陰痙,然太陰痙以「四肢不收」為辨證關鍵,反映脾陽虧虛、濕困筋脈之病機。

古籍補充
《傷寒論》雖未直接提及「太陰痙」,然太陰病「腹滿而吐,自利不渴」等裏寒證,可為本證之病理基礎。後世醫家如張璐(張氏醫通)進一步闡發,將三陰痙分而論治,突顯太陰痙與脾陽虛損之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