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陰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太陰厥

定義與源流
太陰厥為中醫「六經厥」之一,首載於《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敘厥論》。其病機核心在於太陰經氣機逆亂,導致氣血運行失調,屬中醫「厥證」範疇。太陰屬脾,主運化水穀,司大腹之氣,故其病變多表現為脾胃功能異常及腹部症狀。

病因病機

  1. 寒邪直中:外感寒邪侵襲太陰,或過食生冷,寒凝中焦,脾陽受遏,氣機升降失常。
  2. 內傷脾胃:素體脾虛,或久病耗氣,中陽不足,運化無力,濕濁內停,阻滯氣機。
  3. 情志失調:憂思傷脾,氣結於中,進一步影響太陰經氣血流通。

臨床表現

  • 腹脹:太陰氣滯,脾失健運,濕濁壅塞,腹部脹滿,按之濡軟。
  • 後閉:指大便閉結或溏滯不爽,因寒濕困脾,傳導失司,或氣虛推動無力所致。
  • 食為寒嘔:進食後嘔吐,吐出物清冷或夾未消化食物,乃脾陽虛衰,胃失和降之象。
  • 伴隨症狀:或見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膩、脈沉遲等虛寒之徵。

證候辨析
太陰厥與其他六經厥之鑒別:

  • 陽明厥:多見熱結旁流、譫語,屬陽明腑實。
  • 少陰厥:以四肢逆冷、下利清穀為主,病及心腎陽虛。
    太陰厥專責太陰脾土,以腹脹、嘔吐、便閉為標誌,病性偏寒、偏虛。

治法與方藥

  1. 溫中散寒:適用於寒邪直中者,方選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加減,以振奮脾陽。
  2. 健脾化濕:若濕濁內阻,可佐平胃散(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燥濕運脾。
  3. 補益中氣:虛象明顯者,投補中益氣湯升提脾氣,佐木香、砂仁行滯。

針灸療法

  • 主穴:足三里(健脾和胃)、中脘(調理中焦)、公孫(通調脾經)。
  • 配穴:寒甚加灸神闕、關元;嘔逆加內關降逆止嘔。

古籍佐證
《傷寒論》言「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與太陰厥之腹脹、嘔吐相合,然厥證更突出氣機逆亂之驟發性。《醫學綱目》亦指出:「太陰厥者,脾氣不伸,清濁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