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陰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太陰絡

別名與出處
太陰絡為經穴別名,首見於《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所指即為漏谷穴。此穴歸屬於足太陰脾經,為脾經之絡穴,具有聯絡表裡經脈、調和氣血之效。

定位與取穴
漏谷穴位於小腿內側,當內踝尖上6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取穴時可先定位三陰交(內踝尖上3寸),再向上量3寸,於脛骨後緣處即為此穴。

經絡歸屬與特性
漏谷穴屬足太陰脾經,為脾經之絡穴,與脾經氣血輸注密切相關。脾主運化水濕,統攝血液,故太陰絡(漏谷)在臨床上多用於調理脾失健運所致之水濕停滯、腹脹泄瀉等症。

功能與主治

  1. 健脾化濕:主治脾虛濕盛之證,如腹脹、腸鳴、泄瀉、水腫等。
  2. 通絡止痛:可緩解下肢痿痹、足踝腫痛等經絡不通之症。
  3. 調和氣血:因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此穴亦可用於氣血不足或運行不暢之證。

配伍應用

  • 足三里陰陵泉,加強健脾利濕之效,適用於脾虛濕困之泄瀉。
  • 三陰交血海,調理婦科經血不調,如月經量少或經閉。
  • 豐隆公孫,化痰濕、通經絡,適用於痰濕阻絡之肢體困重。

刺灸法

  • 針刺: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足底或膝部擴散。
  • 艾灸:溫和灸5~10分鐘,適用於寒濕內停或脾陽不足之證。

古籍記載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載其主治「濕痹不能久立」,強調其祛濕通痹之效;《針灸甲乙經》亦提及此穴可治「腹中熱若寒,腸鳴而痛」,反映其調理脾胃之功。

現代應用
現代中醫臨床中,漏谷穴(太陰絡)常用於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如慢性腸炎)、代謝障礙(如水腫)及下肢運動障礙(如坐骨神經痛),體現其「絡穴」溝通表裡、調和陰陽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