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陰蹻」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太陰蹻

別名與定位
太陰蹻為陰蹻脈之別稱,亦特指足少陰腎經之照海穴。據《外台秘要》記載:「太陰蹻二穴,在內踝下向宛宛中是。」其穴位於足內踝尖正下方凹陷處,屬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蹻脈,為臨床調理陰蹻脈氣血之要穴。

經脈歸屬與功能

  1. 陰蹻脈之樞紐
    陰蹻脈起於足跟,沿下肢內側上行,至目內眥與陽蹻脈相會,主司下肢運動及眼瞼開合。太陰蹻(照海)為陰蹻脈氣所發之處,具調節陰陽蹻脈平衡之功,與睡眠、肢體運動密切相關。
  2. 足少陰腎經之穴
    照海為腎經腧穴,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納氣。此穴能滋腎陰、清虛火,常用於治療咽喉乾痛、失眠、月經不調等陰虛內熱之證。

主治範疇

  • 神志疾病:如失眠、癲癇,因陰蹻脈入屬於腦,照海可安神定志。
  • 咽喉病症:腎經循喉嚨,照海擅治咽喉腫痛、失音,尤適於陰虛火旺所致者。
  • 下肢痿痹:陰蹻脈循行下肢,該穴可舒筋活絡,緩解內踝痛、足跟痛。
  • 婦科疾患:如月經不調、帶下,藉腎經與胞宮之聯繫調理沖任。

配伍應用

  • 申脈(陽蹻脈之交會穴),可調和陰陽,改善晝夜失眠(《靈光賦》:「陰蹻陽蹻兩踝邊,腳氣四穴先尋取」)。
  • 列缺,為八脈交會穴組合,主治肺系、咽喉及胸膈疾病。

針刺與灸法

  • 針刺:直刺0.5~1寸,局部酸脹感可向足底擴散。
  • 灸法:溫和灸5~10分鐘,適用於虛寒證。

古籍記載

  • 《針灸甲乙經》:「照海,陰蹻脈所生,在足內踝下一寸。」
  • 《標幽賦》:「陰蹻陽維並督帶,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強調其通調奇經之效。

太陰蹻(照海)融合經脈理論與臟腑功能,臨床應用廣泛,體現中醫「通調奇經,滋陰潛陽」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