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陰頭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太陰頭痛

病證名,屬三陰頭痛之一,首載於《蘭室秘藏·頭痛門》。雖太陰經循行未直接上頭,然其病機多因痰濕內蘊、氣機逆亂,痰氣壅滯於膈上,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頭部氣血運行受阻,故而發為頭痛。

病因病機
太陰頭痛以「痰濕內阻」為核心病機,多因脾失健運,水濕不化,聚而生痰,痰濁上擾清竅;或中焦氣機升降失常,痰氣互結,阻遏經絡。其證多伴脾胃功能失調之象,如體重困倦、脘腹痞滿、納呆等,甚則出現「痰癖」(痰飲積聚成塊)之候。

臨床表現

  1. 頭痛特徵:頭痛多呈沉悶、脹痛感,部位或偏於額顳,或瀰漫全頭,遇陰雨天或濕重環境加劇。
  2. 兼症:常見痰濕中阻之證,如體重乏力、胸悶嘔惡、腹痛腸鳴、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脈象沉緩或滑。
  3. 痰癖徵象:若痰濕久積,可觸及腹中痞塊,按之柔軟或隱痛,此為痰飲凝聚之候。

治法方藥
治宜「燥濕化痰、健脾和胃」為主,佐以理氣通絡。

  • 主藥:蒼術(燥濕健脾)、半夏(化痰降逆)、天南星(祛風痰、通經絡)。
  • 配伍
    • 痰濕重者,加陳皮、茯苓、厚朴以增強化痰行氣之力。
    • 氣滯明顯者,酌加木香、砂仁理氣醒脾。
    • 若兼寒象(畏寒、苔白滑),可加乾薑、白朮溫中化飲。

鑒別要點
太陰頭痛需與其他經頭痛區分:

  • 太陽頭痛:多連項背,伴惡寒發熱,屬外感風寒。
  • 陽明頭痛:痛在前額,兼口渴便秘,為胃熱上攻。
  • 少陰頭痛:痛連顛頂,脈沉細,屬虛寒上逆。

文獻溯源
《蘭室秘藏》提出「痰氣上逆」致太陰頭痛之論,後世醫家如李東垣、張景岳等進一步闡發,強調「治痰需理脾」之法,並擴展用藥如二陳湯、平胃散等化裁應用。

(相關條目參見:頭痛三陰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