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陰臟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太陰臟病,又稱太陰臟證,是指寒邪直中太陰,或邪傳太陰之寒證。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口淡胃鈍,嘔吐清水,大腹痞滿,滿而時痛,自利不渴,渴不喜飲,小便短少色白。

太陰臟病的病因病機,主要為寒邪直中太陰,或邪傳太陰。寒邪直中太陰,則太陰陽氣受損,脾陽虛弱,運化失常,水濕內停,水飲泛溢,則出現口淡胃鈍,嘔吐清水,大腹痞滿,滿而時痛,自利不渴,渴不喜飲,小便短少色白等症狀。邪傳太陰,則太陰陽氣受損,脾陽虛弱,水濕內停,水飲泛溢,寒邪凝結,則出現以上相同的症狀。

太陰臟病的治療以溫健脾陽為主,可使用香砂理中湯。香砂理中湯由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乾薑、半夏、陳皮、砂仁組成。此方具有溫中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適用於脾陽虛弱、水濕內停、痰飲所致的脘腹脹滿、嘔吐清水、大便溏薄、小便短少等症狀。

太陰臟病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注意飲食衛生,避免吃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熬夜和暴飲暴食,並進行適當的鍛鍊。
  3.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4. 在寒冷的季節,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如果出現太陰臟病的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