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陰臟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太陰臟病
病證名,屬六經病證之一,指寒邪直中太陰經,或由他經傳變所致之寒證,亦稱「太陰臟證」。此證首見於《傷寒論》,後世醫家如《通俗傷寒論》進一步闡述其臨床表現與治法。
病因病機
太陰臟病多因脾陽素虛,外感寒邪直中太陰,或由三陽病(如太陽、少陽)失治、誤治,邪氣內傳太陰所致。太陰屬脾,主運化水濕,若脾陽不足,寒濕內停,則升降失常,形成虛寒之證。
臨床表現
- 消化系統症狀:口淡無味,胃納呆鈍,甚則嘔吐清水,腹滿痞脹,時有隱痛,喜溫喜按。
- 二便異常:自利不渴,或雖渴但不喜飲,小便清長而色白,或短少。
- 全身症狀:手足不溫,面色蒼白,舌淡苔白滑,脈沉遲或濡弱。
證候分析
- 腹滿時痛:因脾陽虛衰,寒凝氣滯,故腹滿;得溫則寒暫緩,故疼痛時作時止。
- 自利不渴:脾虛不運,水濕下趨大腸,故下利;寒濕內盛,津液未傷,故口不渴。
- 嘔吐清水:胃氣上逆,寒飲內停,故嘔吐清水痰涎。
治法與方藥
- 輕證:以溫運脾陽為主,方用香砂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甘草、木香、砂仁),健脾益氣,行氣化濕。
- 重證:若脾腎陽虛,陰寒內盛,則需溫補脾腎,方用附子理中湯(理中湯加附子),以助陽散寒。
相關鑑別
- 太陰病與少陰病:二者皆屬虛寒證,但少陰病多伴心腎陽虛,見四肢厥逆、脈微細等全身衰微之象;太陰病則以脾胃虛寒為主,病位較淺。
- 太陰病與陽明病:陽明病為裡熱實證,見發熱、口渴、便秘等;太陰病為裡寒虛證,以腹滿吐利為特徵。
太陰臟病反映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思想,其治療關鍵在於溫補脾陽,恢復運化功能,臨床須根據寒濕輕重靈活用藥。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