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攤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攤緩
病證名,首見於《備急千金要方》卷七,又稱「癱緩風」或「攤緩風」,屬癱瘓之輕證。《聖濟總錄》卷七詳述其病機:「攤則懈惰而不能收攝,緩則弛縱而不能制物。」意指「攤」為四肢完全無法自主活動,筋脈關節失於收攝;「緩」則表現為肢體雖可活動,然力量微弱,需倚靠外物方能動作。二者雖程度有別,然皆因氣血失和、經脈失養所致。
病因病機
攤緩多因風、濕、痰、瘀等邪氣痹阻經絡,或氣血虧虛、肝腎不足,致筋脈肌肉失於濡養。《黃帝內經》言「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若陽氣虛衰或運行不暢,則筋脈弛縱不收。此證常見於中風後遺症、痿證或風濕痹證日久不癒者,與現代醫學所稱之神經系統疾病(如腦血管病變、周圍神經損傷)或肌肉病變有相似之處。
臨床表現
- 攤證:四肢癱軟無力,完全喪失自主運動能力,伴隨肌肉鬆弛、關節鬆弛,甚則萎縮。
- 緩證:肢體可輕微活動,然肌力減退,動作遲緩,需扶持方能行走或持物,常伴關節酸軟、易疲勞。
治法與方藥
歷代醫家對攤緩之治,首重辨明虛實。實證多責之風痰瘀阻,治宜祛邪通絡,如《太平聖惠方》以芎附湯(川芎、附子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虛證則以補益氣血、滋養肝腎為主,可選補陽還五湯或虎潛丸加減。針灸常取陽明經穴(如足三里、合谷)以調氣血,配合督脈穴(如百會、大椎)振奮陽氣。
相關病證辨析
攤緩與「癱瘓」皆屬肢體運動障礙,然前者側重於「緩弱無力」,後者多指完全喪失功能;與「中風」之關係則在於,中風可為攤緩之病因,然攤緩未必皆由中風所致,亦見於痿證或虛損性疾病。
(按:本文所述方藥需依具體證候辨證施用,臨床診療當遵醫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