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喘逆」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喘逆

喘逆為中醫病證名,屬喘證之一種,首見於《素問·脈要精微論》。其症以呼吸急促、氣息不順為主,甚則張口抬肩,難以平臥,與一般氣喘相似,然更強調氣機上逆之病機。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喘逆多因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或飲食勞倦,導致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氣機升降失常所致。具體可分為實喘與虛喘兩類:

  1. 實喘:多因風寒、痰熱、痰濁等邪氣壅阻肺氣,使肺失宣降,氣逆而喘。如《靈樞·五邪》所言:「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
  2. 虛喘:常因久病、勞損,或臟腑虛弱,尤以肺腎氣虛為主,氣失攝納,逆而為喘。如《景岳全書》指出:「虛喘者,氣短而不續,慌張氣怯,聲低息短。」

臨床表現

喘逆之症,實者多見呼吸深長有餘,呼出為快,胸悶氣粗,聲高息湧;虛者則呼吸短促難續,深吸為快,動則加劇,聲低氣怯。若兼痰濕,可伴咳痰黏稠;若因腎不納氣,常見呼多吸少,腰膝酸軟。

辨證論治

中醫治療喘逆,首重辨明虛實,實者宜瀉,虛者宜補,並結合臟腑調理:

  • 風寒襲肺:治宜宣肺散寒,方如麻黃湯加減。
  • 痰熱壅肺:治宜清熱化痰,方如桑白皮湯。
  • 肺脾氣虛:治宜益氣健脾,方如六君子湯。
  • 腎不納氣:治宜補腎納氣,方如金匱腎氣丸或參蛤散。

古籍記載

《醫宗金鑒·喘急死證》提到:「喘逆抬肩,汗出發潤,脈浮大無根者,危。」說明喘逆若見真臟脈象,預後不良,需及時調治。

喘逆作為喘證之別名,其論治核心在於調暢氣機,恢復肺之宣降功能,並顧護根本,虛實分治,方能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