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攤緩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攤緩風
攤緩風,又稱攤緩或癱緩風,為中醫病證名,首載於《太平聖惠方》卷二十。此證主要表現為肢體弛緩無力、運動功能障礙,甚則癱瘓,屬中風範疇之一種。
病因病機
攤緩風之發病,多因正氣內虛,風、火、痰、瘀等邪氣內擾,導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養而成。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 風邪襲絡:外感風邪,或肝風內動,上擾清竅,阻滯經絡,致使肢體失用。
- 痰濕阻絡:脾失健運,痰濕內生,阻滯經脈,氣血運行不暢,肢體失養。
- 氣血瘀滯:情志不遂,氣機鬱滯,或久病入絡,血行不暢,瘀血阻滯經脈,導致肢體癱緩。
- 肝腎虧虛:肝腎陰虛,筋脈失於濡養,或陽氣虛衰,無力推動氣血,致使肢體痿弱不用。
臨床表現
攤緩風之主要症狀為一側或雙側肢體軟弱無力,活動不利,甚則完全不能自主運動,伴隨以下特徵:
- 肢體弛緩,肌肉鬆軟,張力低下。
- 感覺異常,如麻木、疼痛或蟻行感。
- 言語謇澀,口眼歪斜,若兼風痰上擾,可見眩暈、頭痛。
- 舌質多見淡胖或紫暗,苔白膩或黃膩,脈象弦滑或沉細。
辨證論治
中醫治療攤緩風,強調辨證施治,常見證型及治法如下:
-
風痰阻絡證
- 主症:肢體癱軟,言語不利,口角流涎,頭暈目眩,舌苔白膩,脈弦滑。
- 治法:祛風化痰,通絡開竅。
- 方藥:導痰湯加減,或牽正散合滌痰湯。
-
氣血瘀滯證
- 主症:肢體痿軟,麻木刺痛,面色晦暗,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 治法: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 方藥:補陽還五湯加減,或血府逐瘀湯。
-
肝腎陰虛證
- 主症:肢體痿弱,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舌紅少苔,脈細數。
- 治法:滋補肝腎,強筋壯骨。
- 方藥:虎潛丸或左歸丸加減。
-
脾虛濕盛證
- 主症:肢體困重,倦怠乏力,納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
- 治法:健脾益氣,化濕通絡。
- 方藥:參苓白朮散合四君子湯加減。
針灸療法
針灸治療攤緩風,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為原則,常用穴位包括:
- 上肢癱緩:肩髃、曲池、合谷、外關。
- 下肢癱緩:環跳、陽陵泉、足三里、懸鐘。
- 言語不利:廉泉、通里、啞門。
- 口眼歪斜:地倉、頰車、翳風。
手法以平補平瀉為主,可配合電針或艾灸以增強療效。
其他療法
除內服藥物及針灸外,推拿、導引(如八段錦、五禽戲)及中藥外敷亦可輔助治療,以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肢體功能。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