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癱緩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癱緩風
癱緩風,又稱攤緩風,為中醫古籍所載病名,首見於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卷三。其病症特徵與「攤緩」相通,屬風病範疇,臨床以肢體弛緩無力、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癱緩風多因正氣內虛,外感風邪乘虛侵襲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養所致。其病機可涉及以下方面:
- 風邪襲絡:風為百病之長,善行數變,風邪客於經絡,阻滯氣血,致肢體失用。
- 氣血兩虛:氣虛則推動無力,血虛則濡養不足,日久筋脈懈惰,發為癱緩。
- 痰瘀阻絡:若兼夾痰濕或瘀血內停,進一步閉阻經脈,加重肢體痿廢。
臨床表現
患者常見一側或雙側肢體軟弱無力,甚則完全不能隨意運動,或伴肌膚麻木不仁,關節弛縱。部分病例可兼見言語謇澀、口眼歪斜等症,與中風之中經絡證候相類。
古籍論述
《肘後備急方》將此病歸於「風毒腳氣」相關範疇,強調其與外風內襲、經絡壅滯之關聯。後世醫家如《諸病源候論》進一步闡釋,認為「風邪中於肢節,經脈弛緩」為其核心病機。
辨證與治法
歷代醫家對癱緩風的治療多從「祛風通絡、益氣活血」入手,臨床須分虛實:
- 實證:以風邪夾痰瘀為主,治宜祛風化痰、活血通絡,方如大秦艽湯加減。
- 虛證:以氣血虧虛為主,治宜補益氣血、溫養經脈,方如補陽還五湯或黃芪桂枝五物湯。
此外,針灸療法常取陽明經穴(如足三里、合谷)及局部腧穴,以疏通氣血、振奮痿廢。
與相關病證鑑別
癱緩風與「痿證」「中風」等有相似之處,然痿證多無痛感,以雙下肢痿弱為常見;中風則多猝然發病,常伴神志障礙。癱緩風則以漸進性肢體緩弱為特徵,病位偏重經絡。
此病名雖少見於現代臨床,然其理論仍為中醫辨治肢體痿痹提供重要參考,體現「風病」與「經絡氣血」學說的結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