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癱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癱瘓
病證名,亦稱癱瘓風,首載於《外臺祕要》卷十四。指肢體痿弱失用,運動功能喪失之證。《醫貫·中風論》釋其義:「癱者坦也,筋脈弛縱,坦然而不舉;瘓者渙也,血氣渙散而無用。」此證多因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為本,復感外邪(如風、寒、濕、熱)或內傷痰瘀阻滯經絡,致氣血不能濡養筋脈而成。
病因病機
- 正虛為本: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則筋骨失養;氣血不足則經脈空虛,肢體失於溫煦濡潤。
- 邪實為標:外感六淫(尤以風、寒、濕為多)或內生痰濁、瘀血,閉阻經絡,氣血運行受阻,肢體痿廢不用。
臨床表現
- 全癱:四肢痿弱無力,完全喪失自主運動,或僅存輕微顫動。
- 輕癱:肢體雖可活動,然緩弱不遂,需外力扶持方能動作,伴見肌肉消瘦或拘攣。
- 偏枯(半身不遂):一側肢體偏廢,多屬中風後遺之證。
- 下肢癱瘓:歸於半肢風範疇,常因督脈受損或濕熱下注所致。
辨證分型
- 氣血兩虛:面色蒼白,肢軟無力,舌淡脈細。
- 肝腎陰虛:腰膝痠軟,頭暈耳鳴,舌紅少苔。
- 痰瘀阻絡:肢體麻木重濁,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膩。
- 濕熱浸淫:下肢痿軟伴腫脹灼熱,小便赤澀。
治法
以「補虛瀉實,通絡起痿」為則,依證型選方:
- 內治:
- 氣血虛者,用補陽還五湯(黃芪、當歸、赤芍等)益氣活血。
- 肝腎不足者,投虎潛丸(龜板、熟地、鎖陽)滋養肝腎。
- 痰瘀阻絡者,選滌痰湯合血府逐瘀湯化痰祛瘀。
- 濕熱下注者,予四妙丸(蒼朮、黃柏、牛膝)清利濕熱。
- 外治:
- 針灸:取陽明經穴(如足三里、合谷)為主,配合局部經絡阿是穴,虛補實瀉。
- 推拿:以揉捏、點按手法疏通經氣,緩解筋脈拘急。
相關病證
- 偏枯:即半身不遂,多因風中經絡,氣血逆亂。
- 左癱右瘓:左右肢體偏廢有別,與經脈氣血偏傾相關。
- 半肢風:專指下肢痿廢,或伴見感覺異常。
此證須與痿證鑑別:痿證以肌肉萎縮、無力為主,而癱瘓多兼見經絡閉阻之象。歷代醫家重視調補脾胃,以「治痿獨取陽明」為輔助治法,蓋因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充養四肢百骸。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