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癱瘓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癱瘓風
病名:見於《外台祕要》卷十四,屬中風後遺症範疇,亦稱「癱瘓」。指因風邪侵襲經絡,或臟腑氣血逆亂,導致肢體痿廢不用、運動功能喪失之病症。
病因病機:
- 外風入絡:風邪乘虛客於經脈,氣血痹阻,筋脈失養。
- 內風擾動:肝陽化風,或痰火內生,上壅清竅,橫竄經絡,致經脈弛縱。
- 氣血兩虛:久病體弱,氣血虧耗,經脈失於濡潤,肢體痿軟難舉。
- 瘀血阻絡:跌撲損傷,或氣滯血瘀,脈道不通,肢體失用。
證候特點:
- 風痰阻絡: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言語謇澀,喉中痰鳴,舌苔白膩,脈弦滑。
- 氣虛血瘀:肢體痿軟無力,面色萎黃,氣短神疲,舌淡紫或有瘀斑,脈細澀。
- 肝陽上亢:癱瘓兼頭暈目赤,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與方藥:
- 祛風通絡:選用大秦艽湯加減,以羌活、防風、白芷等疏風透邪。
- 化痰熄風:如導痰湯合天麻鉤藤飲,配伍膽南星、半夏以豁痰開竅。
- 益氣活血:補陽還五湯為主方,重用黃耆補氣,佐以當歸尾、赤芍活血。
- 平肝潛陽:鎮肝熄風湯加減,以牛膝、代赭石引血下行,龍骨、牡蠣鎮攝浮陽。
針灸取穴:
- 體針:以陽明經穴為主,如肩髃、曲池、合谷、環跳、足三里,配合局部取穴。
- 頭針:選運動區、感覺區,以通調經氣。
古籍補充:
《醫宗金鑒》提及:「癱瘓者,筋脈弛長,陽明虛而宗筋縱也。」強調脾胃氣虛與經脈痿廢之關聯,治療需兼顧健脾益胃,以資氣血生化之源。
此病名古今論述互通,臨床須辨明虛實標本,結合四診參詳,方可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