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痰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痰包
病名:痰包,又稱「舌下痰包」,係指舌下生痰包,質地綿軟而不堅硬,伴有疼痛不適,嚴重時可流出黃色痰液之病證。
病因病機:
《外科正宗·卷四》指出,此病乃因「痰飲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結而匏腫」所致。中醫認為,痰包的形成與痰濕內蘊、火熱上炎密切相關。痰濕為陰邪,性黏滯,若因飲食不節、脾失健運,或情志不暢、肝鬱化火,致使痰濕與火熱相搏,上擾舌下經絡,痰火互結,遂成痰包。
臨床表現:
痰包多生於舌下,呈囊腫狀,觸之柔軟,表面光滑,色澤或白或黃,按壓時或可流出黏稠痰液。患者常感局部脹痛,言語或進食時不適感加劇,嚴重者可能影響吞嚥功能。
治法:
治療以「清熱化痰」為主,兼顧調理氣機。
方藥:
- 黃連溫膽湯加減:
- 基礎方:黃連、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竹茹、枳實。
- 加減:若痰熱盛者,可加瓜蔞、浙貝母以增強化痰散結之效;火熱明顯者,酌加黃芩、梔子以清瀉火熱。
- 二陳湯合消瘰丸:適用於痰濕偏重者,以燥濕化痰、軟堅散結。
針灸療法:
可選取豐隆(化痰要穴)、內關(寬胸理氣)、合谷(清熱通絡)等穴位,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鑑別診斷:
痰包需與「重舌」相鑑別。重舌多因心脾積熱,舌下血絡瘀滯所致,表現為舌下腫脹硬結,色紅或紫,疼痛劇烈,與痰包之綿軟、流痰不同。
相關理論延伸:
痰包屬中醫「痰證」範疇,體現「痰隨氣行,無處不到」之特性。痰濕為病,既可外顯為有形之痰(如咳痰、痰包),亦可內蘊為無形之痰(如痰蒙清竅、痰阻經絡)。治療時需辨明痰之寒熱屬性,結合整體氣機調理,方能標本兼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