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喘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喘鳴
喘鳴為中醫證名,指呼吸急促,喉中伴有痰鳴聲之症,又稱「痰喘」、「哮」。《素問·陰陽別論》云:「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此段經文揭示喘鳴之病機與陰陽失調、肺氣受擾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喘鳴之發,多因痰濁內伏,遇外邪引動,或飲食不節、情志失調,致肺失宣降,痰氣搏結,阻塞氣道。其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脾、腎。肺為氣之主,脾為生痰之源,腎為氣之根。若脾虛運化失職,痰濁內生;或腎虛不能納氣,氣逆上沖,皆可誘發喘鳴。
臨床表現
喘鳴者,呼吸急促,喉中痰聲漉漉,或如拽鋸,或如蛙鳴,胸悶氣促,甚則張口抬肩,難以平臥。其發作多與外感、勞倦、情志等因素相關。若見孤陽浮越,面赤煩躁,汗出如油,脈浮大無根者,屬陰竭陽脫之危候。
證型分類
- 寒哮:痰白清稀,遇寒加重,舌淡苔白滑,脈緊。
- 熱哮:痰黃黏稠,口渴面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 虛哮:久病體弱,喘鳴時輕時重,氣短乏力,舌淡脈弱。
相關病證
喘鳴與「哮證」、「齁喘」等證相似,然細辨之,哮證多指反覆發作之喘鳴,痰氣交阻為其特徵;齁喘則以氣道狹窄、呼吸困難為主,常見於小兒。
治療原則
治喘鳴當分虛實寒熱。實證宜宣肺化痰、降氣平喘,如麻黃、杏仁、半夏等;虛證宜補益肺脾腎,如人參、蛤蚧、五味子等。寒者溫之,熱者清之,務使氣道通暢,痰濁得化。
此證若遷延不愈,可耗傷正氣,轉為虛喘,故早期辨治尤為關鍵。歷代醫家如張仲景、朱丹溪等,對喘鳴之論治皆有發揮,臨證當參合古今,靈活運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