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痰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痰胞
痰胞為中醫病名,屬痰證範疇,指因痰火鬱結、凝注舌下所形成之泡腫病證。其特徵為舌下結塊,狀如綿軟囊腫,觸之或石硬或柔韌,伴言語不利、局部疼痛不適,甚則妨礙飲食吞咽。此病多因脾失健運,水濕停聚成痰,復因肝鬱化火,痰火互結,上擾舌絡所致。
病因病機
- 痰火鬱結:情志不遂,肝氣鬱滯,久而化火,灼津成痰,痰火循經上壅舌下。
- 脾虛濕盛:飲食勞倦傷脾,運化失職,水濕內停,凝聚為痰,痰濕流注口腔。
- 外邪引動:風熱或濕熱外邪侵襲,引動內伏痰濁,痰熱搏結於舌下。
臨床表現
- 局部症狀:舌下生腫物,色白或淡黃,表面光滑,按之柔軟或堅硬,大小不一,可單發或多發。
- 功能障礙:腫物阻滯舌體活動,致言語含糊、咀嚼不便,嚴重者吞咽困難。
- 兼症:或見口乾口苦、胸悶煩躁、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痰熱之象。
治法方藥
- 內治:以化痰散結、清熱瀉火為主。
- 二陳湯加減:基礎方用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可酌加黃芩、梔子清火,貝母、瓜蔞化痰散結。
- 黃連溫膽湯:若痰熱擾神,兼見心煩失眠,可加黃連、竹茹以清心降火。
- 外治:
- 冰硼散:局部吹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針刺:取穴廉泉、金津、玉液,或於腫處點刺出血,以瀉熱通絡。
相關鑑別
- 痰包:與痰胞同屬痰濕為患,然痰包多見於口腔黏膜下,呈半透明囊狀,內容物為清稀痰液,治宜健脾化痰,方用六君子湯。
- 舌癰:屬熱毒壅盛,舌體紅腫熱痛,化膿潰爛,治宜清熱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飲。
痰胞之成,總關痰火膠結,治療當分標本緩急,急則清化痰熱以緩症,緩則健脾疏肝以絕痰源。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