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痰閉驚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痰閉驚厥

痰閉驚厥為中醫病證名,首載於《串雅內編》,屬驚風範疇,主因風痰阻閉經絡,氣機逆亂,引動肝風所致。其證候特徵為牙關緊閉、雙目上竄(天吊)、四肢抽搐,甚則神識昏蒙,屬「痰厥」「驚風」之合證。

病因病機
本病多見於痰濕素盛之體,尤以小兒為多,蓋因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易積痰濕。痰濕內蘊於肺胃,復感外邪(如風寒、風熱),或飲食不節(如過食肥甘厚味),致邪鬱化熱,熱極生風,風痰相搏,上擾清竅,閉阻經絡。風痰內竄心包則神昏,走竄經脈則筋脈拘急,發為抽搐。

辨證分型

  1. 實證:體質壯實,痰熱熾盛。症見抽搐劇烈、面赤氣粗、喉間痰鳴、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治宜豁痰熄風、開竅鎮驚,方用止痙散(全蠍、蜈蚣等)合滌痰湯(半夏、膽南星、枳實等),或加鉤藤、天麻以平肝熄風。
  2. 虛證:素體脾虛,痰濁內伏。症見抽搐時發時止、神疲乏力、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濡滑。治宜健脾化痰、熄風定驚,方用六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等)加僵蠶、蟬蛻,或酌加遠志、石菖蒲以化痰開竅。

相關理論延伸

  • 痰與驚厥關係:中醫認為「痰為百病之母」,痰濁隨氣升降,無處不到。風痰上壅,蒙蔽清陽,則發為驚厥,此即《丹溪心法》所云「痰涎壅盛,隨氣上逆,迷亂心神」之機轉。
  • 經絡辨證:足厥陰肝經循喉嚨、連目系,風痰循經上擾,故見牙關緊閉、目睛上視;肝主筋,風動筋攣,則四肢抽搐。

古籍參考
《小兒藥證直訣》論驚風:「急驚屬陽,慢驚屬陰」,痰閉驚厥多屬陽證,然虛實夾雜者亦不少見。《醫宗金鑒》強調「治驚必先豁痰」,痰去則風熄,此為治療關鍵。

附:痰閉條
痰閉廣義指痰濁閉阻氣機,涵蓋肺閉喘咳、痰蒙心竅等證。痰閉驚厥特指風痰引發之驚風,屬痰閉證之一端,臨床須與熱閉、瘀閉等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