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痰喘」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痰喘

痰喘為中醫病證名,指因痰濁壅滯肺絡,阻遏氣機,導致肺失宣降而發作的氣喘證候。其特徵為喘息有聲、咳嗽頻作、痰涎黏稠難咯,甚則因痰阻氣逆而難以平臥。此證首見於《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張仲景描述「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臥」,並以皂莢丸宣壅滌痰,為痰喘證治奠定基礎。

病因病機

痰喘之成,多因外感六淫、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或臟腑虛損,致使津液代謝失常,聚濕成痰。痰濁內蘊,上干於肺,肺氣壅塞,宣肅失司,氣機升降受阻,發為喘促。如《景岳全書》所言:「痰之為病,雖為標證,必有其本。」痰濁生成之源,或責之脾虛失運,水濕停聚;或緣於肺氣不足,津液不布;亦有因肝氣鬱結,津液凝滯,或腎陽衰微,水泛為痰者。

臨床表現

痰喘發作時,常見以下諸症:

  1. 喘促氣逆:呼吸急促,喉間痰鳴,甚則張口抬肩,不得平臥。
  2. 痰涎壅盛:咯痰黏稠量多,色白或黃,咯吐不爽。
  3. 胸膈痞滿:胸悶窒塞,甚則胸痛,因痰阻氣滯所致。
  4. 兼證各異:若痰熱互結,可見面赤煩渴、痰黃而稠;寒痰內伏者,多見痰白清稀、畏寒肢冷;若痰食交阻,則兼脘腹脹滿、嗳腐吞酸。

證型分類與治法

痰喘辨證須分虛實寒熱,治法以「祛痰降氣」為大綱,然需標本兼顧,究其痰生之源。

  1. 風痰壅肺

    • 主證:喘急痰鳴,痰多泡沫,兼見惡風發熱。
    • 治法:祛風化痰,宣肺平喘。
    • 方藥:千緡湯合導痰湯加減,或《醫學入門》所載抱龍丸。
  2. 痰熱鬱肺

    • 主證:喘咳氣粗,痰黃黏稠,胸悶煩熱,舌紅苔黃膩。
    • 治法:清熱化痰,降氣定喘。
    • 方藥:清膈煎、滾痰丸,或黃芩、瓜蔞、杏仁等清化熱痰之品。
  3. 寒痰阻肺

    • 主證:喘咳痰白清稀,遇寒加重,形寒肢冷。
    • 治法: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 方藥: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或《景岳全書》六安煎。
  4. 痰氣互結

    • 主證:喘促胸悶,咽中如梗,情志不舒時加劇。
    • 治法:理氣化痰,疏肝降逆。
    • 方藥:四磨湯、蘇子降氣湯,或溫膽湯加減。
  5. 脾虛痰盛

    • 主證:喘咳痰多,倦怠乏力,食少便溏。
    • 治法:健脾化痰,培土生金。
    • 方藥:六君子湯合苓甘五味薑辛湯。

古籍論述精要

  • 《醫學入門》強調痰喘「必有痰聲」,分風痰、痰氣、食積濕痰等證,列千緡湯、神保丸等方。
  • 《景岳全書》指出治痰需溯本求源,如「痰因火動者治火,因寒生者祛寒」,並載蠲痰疏氣湯治痰壅氣滯之喘。

痰喘一證,總以痰濁為標,臟腑失調為本。臨證需辨痰之性質,究其成因,方能標本同治,喘嗽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