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痰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痰呃

痰呃為中醫證名,指因痰氣滯結、上逆而引發之呃逆。《證治匯補·呃逆》記載:「痰呃,呼吸不利,呃有痰聲,脈滑有力。」其病機主要與痰濁內阻、氣機升降失常相關,痰濁壅滯於肺胃,阻礙氣機,致胃氣上逆而發為呃逆。

臨床表現
痰呃特徵為呃聲沉悶,伴隨痰鳴音,呼吸不暢,胸膈痞滿,或見嘔吐痰涎,舌苔白膩或黃膩,脈象多滑而有力。若痰鬱化熱,則可能兼見口苦、心煩、痰黃黏稠等痰熱之象。

辨證分型

  1. 痰氣交阻:痰濁與氣滯互結,症見呃逆頻作,胸悶脘痞,痰多色白,舌苔白膩,脈滑。
  2. 痰熱內擾:痰濁化熱,症見呃逆聲粗,痰黃黏稠,口乾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與方藥
治療痰呃當以豁痰降氣、和胃止呃為原則。

  • 痰氣交阻:可先用鹽湯探吐,祛除痰涎,繼用導痰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南星、枳實)或溫膽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竹茹、枳實)以化痰理氣。
  • 痰熱內擾:宜清熱化痰、降逆止呃,選用梔連二陳湯(黃連、梔子、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或牛黃清心丸以清泄痰熱。

相關概念辨析
痰呃屬呃逆之一種,與寒呃、熱呃、氣呃等證有別。寒呃多因中焦虛寒,呃聲低弱;熱呃則因胃火上衝,呃聲洪亮;氣呃則因肝氣犯胃,呃逆連聲,與情緒相關。痰呃則以痰濁為病理核心,臨床需細辨痰之寒熱屬性,對證施治。

此證之調理,需注重脾胃運化功能,以杜絕生痰之源,同時結合行氣化痰之法,標本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