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痰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痰膈
病名
痰膈為膈證之一,屬中醫「噎膈」範疇,多因情志郁結、氣機不暢,導致痰涎凝滯,阻塞胃脘或食管所致。此病亦稱「痰噎膈」,臨床特徵為飲食難下,嘔吐黏涎,並伴隨膈塞不通、大便乾結如羊屎等症狀。
病因病機
痰膈的形成與情志失調、飲食不節密切相關。長期憂思鬱怒,肝氣鬱結,橫逆犯胃,津液輸布失常,聚濕生痰;或嗜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運化失職,痰濕內生。痰氣交阻於食管、胃脘,氣機升降不利,遂成痰膈之證。若久病入絡,痰瘀互結,則病情加重,多見於現代醫學所述之食管癌或胃賁門部癌變。
臨床表現
- 飲食梗阻:進食時自覺咽部或胸膈堵塞,甚則食入即吐。
- 痰涎壅盛:嘔吐黏稠痰涎,量多難盡。
- 二便異常:因氣滯津虧,腸道失潤,大便乾結如羊屎,小便短赤。
- 兼證:或見胸悶脅痛、舌苔厚膩、脈弦滑等痰氣交阻之象。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辛潤利膈、滌痰開結」為原則,兼顧疏肝理氣、潤燥通便。
- 五汁飲加狗寶:取梨汁、藕汁、蘆根汁、荸薺汁、麥冬汁,滋陰潤燥,佐以狗寶(犬胃結石)化痰散結。
- 啓膈散加減(《醫學心悟》方):以沙參、丹參、川貝母化痰散結,茯苓、鬱金寬胸利膈,砂仁、荷葉蒂醒脾和胃。若痰熱明顯,可加黃連、竹茹;氣滯甚者,酌用枳實、陳皮。
相關鑑別
痰膈需與「氣膈」「血膈」等證區分:
- 氣膈:以氣逆痞滿為主,痰涎較少,治宜降氣開鬱。
- 血膈:多見胸膈刺痛、嘔血便黑,屬瘀血阻絡,治當活血化瘀。
此證遷延難癒,若見形體消瘦、面色黧黑,則提示病深及絡,需結合蟲類藥(如全蠍、蜈蚣)搜剔通絡,或配合活血消癥之品。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