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痰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痰核
病名
- 概述
痰核一詞首見於《醫學入門》卷六,泛指體表局部形成的結節或包塊。此病多因脾虛失運,水濕不化,聚而生痰,痰濕凝結於皮下所致。臨床表現為皮內結核,數目不定,觸之柔軟,推之可移,不紅不熱,亦無明顯疼痛,好發於頸項、下頦、四肢及背部等處。治療上以化痰散結、理氣和脾為主。若痰核生於身體上部,多兼風熱之邪;生於下部者,則多挾濕熱之證,可選用開郁清痰丸加減治之。 - 與瘰癧的關係
明代《慎齋遺書》卷九指出:「痰核,即瘰癧也,少陽經郁火所結。」此處痰核特指瘰癧,因少陽經氣機鬱滯,痰火互結而成,症見頸側或腋下串珠狀結塊,可參考瘰癧條目進一步辨治。 - 舌上痰核
《醫宗金鑒》卷六六記載,痰核亦可表現為舌疾,因痰火邪熱循心脾二經上炎,蘊結於舌。症見舌體生瘡、活動不利、強硬疼痛。治宜清熱化痰,方用黃連溫膽湯加減,或以三稜針刺破出血,外敷冰硼散以助消散。
病因病機
痰核的形成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主要涉及脾、肝、少陽經等:
- 脾虛生痰:脾主運化,若脾氣虛弱,水濕停聚,化生痰濁,流注肌膚則成痰核。
- 肝鬱氣滯: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氣滯痰凝,結於經絡,常見於頸項部痰核(瘰癧)。
- 痰火互結:痰濕鬱久化熱,或外感熱邪,痰熱搏結,上攻舌絡,則發為舌上痰核。
辨證論治
- 痰濕凝結:症見包塊柔韌,無明顯寒熱,伴胸悶脘痞,苔白膩,脈滑。治宜健脾化痰,方用二陳湯合消瘰丸加減。
- 痰熱蘊結:結塊略硬,或伴輕度紅腫,舌紅苔黃,脈弦滑。治宜清熱化痰,方用黃連溫膽湯加夏枯草、浙貝母。
- 氣鬱痰阻:多見於瘰癧,結節串生,情志不舒時加重。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結,方用柴胡疏肝散合消瘰丸。
外治與針刺
對於表淺痰核,可配合外治法:
- 局部敷貼化痰散結膏藥,如陽和解凝膏。
- 舌上痰核可刺絡瀉血,外吹冰硼散以清熱消腫。
痰核的治療需結合具體病位與兼證,靈活運用內服、外治等法,以達化痰散結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