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痰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痰話
證名,屬中醫神志異常病症之一,指因痰火內擾、上蒙清竅所致言語錯亂、神識不清的表現。此證首見於明代龔廷賢《萬病回春·痰飲》,書中記載:「痰話者,痰火作熱,驚惕不安,錯語失神者也。」其病機核心為痰濁與火邪相搏,壅滯於心包或經絡,擾亂神明,故患者多見胡言亂語、煩躁驚惕,甚則神識昏蒙。
病因病機
- 痰火互結:多因情志鬱結,氣機不暢,鬱久化火,灼津成痰;或飲食不節,脾胃運化失職,痰濕內生,痰鬱化熱,痰火交熾,上擾心神。
- 心竅被蒙:痰性黏滯,易阻滯氣機,火性炎上,痰火相兼,閉塞心包絡,使心神失守,言語無序。
臨床表現
- 主症:言語錯亂、詞不達意,或無故驚呼、喃喃自語。
- 兼症:面赤煩熱、心悸不安、痰多黏稠、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 重症:痰熱壅盛時,可出現神昏譫語,類似「熱入心包」之象。
治法與方藥
- 輕證:以清熱化痰、寧心安神為主,方選溫膽湯(半夏、竹茹、枳實、陳皮、茯苓、甘草)加減。若痰熱甚者,可加黃連、黃芩以瀉火;心神不寧者,加遠志、酸棗仁以安神定志。
- 重證:若痰火熾盛、神昏譫語,需急予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以豁痰開竅、清心醒神。此類方藥多含麝香、牛黃等芳香走竄之品,能直達心包,滌痰透熱。
相關鑑別
- 譫語:多見於外感熱病,因邪熱內陷、擾亂神明所致,與痰話之痰火內生病機有別。
- 癲證:屬情志病,表現為沉默寡言或哭笑無常,多因痰氣鬱結,較少見火熱之象。
理論延伸
痰話一證,體現中醫「痰為百病之母」的觀點。痰濁隨氣升降,內至臟腑,外達經絡,既可阻滯氣血,亦能化火生風。清代《醫宗金鑒》進一步指出:「痰火擾心,神不守舍」,強調痰與火相兼為患的病理特點。臨床上,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所指的精神障礙、感染性發熱或代謝性疾病伴隨的神經症狀,中醫則從痰火論治,注重標本兼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