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痰火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痰火痓
病名:痰火痓為中醫痙病之一種,因痰火壅盛、上擾經絡所致。見於《萬病回春·痓病》,屬痰熱內蘊、風火相煽之證,臨床以肢體抽搐、痰壅氣逆為主要表現。
病因病機:
痰火痓之成因,多因平素痰濕內盛,復感火熱之邪,或情志鬱結化火,痰與火互結,壅滯經絡。痰濁阻遏氣機,火性炎上,引動肝風,風火痰相搏,發為痙攣。《景岳全書·雜證謨》指出:「痙有痰盛者,不得不先清上焦」,強調痰火痓之治療需以清化痰熱為先。
臨床表現:
- 主症:手足振搖、搐搦,甚則角弓反張。
- 兼症:眼目及口角牽引歪斜,咳嗽痰多黏稠,胸悶氣促,或見身熱煩躁。
- 舌脈:舌質紅、苔濁膩或黃膩,脈滑數或弦滑。
證候分析:
痰火內蘊,上蒙清竅,則見目睛上視、口噤不語;痰熱壅肺,故咳嗽痰多;火熱灼津成痰,痰阻經絡,則筋脈失養而抽搐;舌紅苔膩、脈滑數皆為痰火內盛之象。
治法與方藥:
-
豁痰清火止痙法:
- 主方:清膈煎、抱龍丸(《景岳全書》),適用於痰火熾盛而抽搐劇烈者。
- 加減:若痰熱偏重,可用黃連溫膽湯加栝樓皮、紫石英以化痰降火、鎮痙安神;兼氣滯者,配合栝樓枳實湯以寬胸理氣、滌痰通絡。
-
常用藥物:
- 清熱化痰:黃連、竹茹、膽南星、栝樓實。
- 熄風止痙:鉤藤、紫石英、全蠍、僵蠶。
- 滌痰開竅:石菖蒲、遠志、天竺黃。
鑒別診斷:
- 風痰痓:以痰濕兼風邪為主,抽搐多伴眩暈、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滑。
- 陰虛動風:見於熱病後期,虛風內動,手足蠕動,舌紅少苔,脈細數。
相關條目:
痰火痓與「痙」、「痓」同屬筋脈拘急之病,然痙病範圍較廣,包含外感、內傷諸因;而痰火痓特指痰熱化風之證,需從痰火論治。
(按:本文所述方藥需臨證加減,具體應用當遵醫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