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痰火耳聾」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痰火耳聾

病證名,首見於《醫學入門·耳》,指因痰火鬱閉耳竅所致之耳聾。此證多因飲食不節,過嗜膏粱厚味,致使痰濕內生,鬱久化火,痰火互結,上擾清竅,阻滯耳絡而成。初期可見耳中蟬鳴,若痰火鬱遏甚者,則氣機閉塞,發為耳聾。《雜病源流犀燭·耳病源流》云:「聾之為病,多由痰火鬱絡,非磁石鎮墜,烏桂椒辛、菖蒲辛散以通利老痰,則郁火何由而開。」強調痰火鬱滯為耳聾之關鍵病機,需以化痰清火、通竅開鬱為治。

病因病機

  1. 飲食失節:長期攝入肥甘厚味,損傷脾胃,運化失司,濕聚成痰,痰鬱化火,上壅耳竅。
  2. 情志失調:憂思惱怒,肝氣鬱結,氣鬱化火,灼津為痰,痰火循經上擾,閉阻耳絡。
  3. 體質因素:素體陽盛或陰虛火旺者,痰濕易從熱化,形成痰火膠結之勢。

臨床表現

  • 耳聾或聽力減退,多為突發性或漸進性。
  • 耳內悶脹感,或伴蟬鳴、轟鳴等耳鳴症狀。
  • 兼見頭暈目眩、胸悶煩躁、口苦咽乾、痰多黏稠、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痰火內蘊之象。

治法方藥
治宜 化痰瀉火、宣通耳竅,常用方劑如下:

  1. 龍芩丸:清熱化痰,適用於痰火壅盛之耳聾。
  2. 黃連溫膽湯(黃連、半夏、陳皮、茯苓、竹茹、枳實、甘草):清熱化痰、和胃降逆,主治痰熱擾竅之證。
  3. 滾痰丸(青礞石、大黃、黃芩、沉香):瀉火逐痰,用於痰火膠固、實熱老痰內結者。
  4. 二陳湯加味(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加黃芩、黃連、竹茹):健脾化痰,兼清熱瀉火,適用於痰熱輕證。

針灸療法
可選取 耳門、聽宮、聽會、翳風 等局部穴位以通絡開竅,配合 豐隆、內關、合谷 等遠端穴位化痰清火。

相關鑑別

  • 肝火耳聾:多因情志鬱怒誘發,耳聾伴頭痛目赤、口苦脅痛,治宜清肝瀉火,方用龍膽瀉肝湯。
  • 腎虛耳聾:耳聾漸進,兼腰膝酸軟、耳鳴如蟬,治宜補腎益精,方用耳聾左慈丸。

痰火耳聾屬實證,臨床需辨明痰與火之孰輕孰重,靈活用藥,以達「化痰則火降,瀉火則痰消」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