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痰火耳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痰火耳鳴

病證名,屬中醫耳鳴證型之一,因痰濁與火邪互結,上擾耳竅所致。此證首見於《明醫雜著》,其病機多因患者平素痰火內蘊,復因情志不遂(如惱怒)而誘發。怒則氣逆,引動少陽相火上炎,痰隨火升,壅塞耳部清竅,故發為耳鳴,甚則耳聾閉塞。

病因病機

  1. 痰火內生:飲食不節(如嗜食肥甘厚味)、脾胃運化失司,濕聚成痰,鬱久化熱,痰火內蘊。
  2. 情志引動:惱怒憂思,肝氣鬱結化火,火助痰勢,上擾清竅。少陽經脈循行於耳,痰火客於經絡,則耳竅失聰。

臨床表現

  • 耳部症狀:耳鳴如潮,聲勢洪大,時發時止;嚴重時耳竅閉塞,聽力減退,甚則暫時性耳聾。
  • 全身症狀:胸悶脘痞,心煩易怒,痰多黏稠,口苦咽乾,小便短赤,大便黏滯。
  • 舌脈特徵:舌質紅,苔黃膩,脈象弦滑或弦數,反映痰熱內擾之象。

治法與方藥
化痰清火、通竅降逆為治療大法,常用方劑如下:

  1. 龍薈丸(《丹溪心法》):主瀉肝膽實火,適用於痰火熾盛、耳鳴劇烈者,方中黃連、黃芩清熱,大黃瀉火,配伍當歸、龍膽草疏肝瀉火。
  2. 二陳湯加減:以半夏、陳皮化痰理氣為基礎,加黃芩、黃連清上焦火熱;若痰熱膠結,可佐竹瀝、川貝母清熱化痰開竅。
  3. 溫膽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適用於痰火兼有心煩失眠者,方中茯苓、半夏化痰,枳實、竹茹清熱除煩。

相關證候辨析

  • 耳鳴:泛指耳中鳴響,病因多端,痰火耳鳴屬實證範疇。
  • 痰火耳聾:與本證病機相似,但聽力障礙更為顯著,多由耳鳴遷延不癒發展而成。

痰火耳鳴之關鍵在於痰與火互結,治療需標本兼顧,除清瀉痰火外,亦需調理脾胃、疏解肝鬱,以防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