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痰火頭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痰火頭痛

痰火頭痛為中醫病證名,首見於《證治匯補·頭痛》,屬內傷頭痛範疇。其病機核心在於痰濁內生,鬱而化火,痰火互結,上擾清竅,阻滯經絡,發為頭痛。清代醫家翁藻於《醫鈔類編》中闡述:「因痰火者,痰生熱、熱生風故也。痰火上升,壅於氣道,兼乎風化,則自然有聲。輕如蟬鳴,重如雷聲。」此論點揭示痰火頭痛不僅表現為疼痛,更常伴隨頭腦鳴響,其機理與痰熱化風、上攻頭目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本證多因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運化失職,濕聚成痰;或情志失調,肝鬱化火,灼津為痰,痰火交結,循經上擾。痰性黏滯,火性炎上,二者相搏,壅塞氣機,致使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頭部經絡受阻,故發為頭痛。

臨床表現
典型症狀包括頭痛且脹,甚或頭腦轟鳴,痛勢劇烈,多見於偏頭痛;痰火內擾則胸膈痞滿,噯氣嘔惡,痰涎稠黏;火熱上炎則面赤目紅,心煩易怒,口苦咽乾;熱灼津傷故口渴欲飲,大便燥結。舌象多見舌質紅,苔黃膩,脈象以洪數或滑數為主。

辨證要點

  1. 痰熱徵象:頭痛伴胸悶嘔惡、痰多黏稠。
  2. 火盛表現:面赤煩躁、口乾便秘、脈數苔黃。
  3. 風動特徵:若兼頭暈目眩或痛處遊走,為痰熱化風之兆。

治法方藥
治療當以「化痰瀉火」為主,佐以降逆通絡。

  • 主方選用
    • 礞石滾痰丸(《丹溪心法附餘》):重用青礞石墜痰下氣,配伍大黃、黃芩瀉火通便,沉香調氣,適用於痰火膠結、腑氣不通者。
    • 石膏散(《普濟本事方》):石膏清泄胃火,川芎上行頭目,共奏清熱化痰、止痛之效。
    • 空青膏(《衛生寶鑑》):以空青石清肝明目,合膽星、竹瀝化痰息風,宜於痰火挾風之頭痛。
  • 加減法
    • 痰多黏稠加瓜蔞、浙貝母;
    • 熱盛煩渴加知母、梔子;
    • 痛甚如劈加鉤藤、白殭蠶息風通絡。

相關鑑別
需與「肝陽頭痛」(陰虛陽亢,痛兼眩暈)、「風寒頭痛」(惡寒脈浮)等證區分。痰火頭痛以痰熱交阻為標,脾胃運化失常或肝鬱化火為本,治療需標本兼顧,後期宜健脾化痰或疏肝清火以固其本。

(按:本文所述方藥需經中醫師辨證指導,不可自行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