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痰火眩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痰火眩暈
病證名,首見於《赤水玄珠·眩暈門》,屬中醫眩暈證型之一,其病機關鍵在於痰濁與火邪互結,上擾清竅,導致頭目不清、眩暈發作。此證多因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或素體痰濕內盛,久而化熱,痰熱壅滯,蒙蔽清陽所致。
臨床表現
- 眩暈昏脹:自覺頭部昏沉脹痛,甚則天旋地轉,閉目難緩。
- 痰涎上泛:時感噁心,嘔吐痰涎,質黏稠或黃濁。
- 火熱之象:伴心煩口苦,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象弦滑或滑數。
- 兼證:或見耳鳴、失眠、胸悶脘痞,反映痰火內擾三焦之候。
病機分析
中醫認為,「無痰不作眩」,而痰火眩暈更兼「火性上炎」之特點。痰濕內停,阻遏氣機,鬱久化熱,形成痰火;火助痰勢,痰隨火升,上壅頭目,清陽不展,故發眩暈。其證屬本虛標實,本在脾虛失運(痰濕之源),標在痰熱交熾。
治法與方藥
治宜清熱化痰、降火息眩,分消痰火之勢:
- 黃連溫膽湯(《六因條辨》)
- 組成:黃連、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竹茹、枳實、生薑。
- 方義:黃連清心瀉火,溫膽湯(去大棗)化痰和胃,共奏痰火兩清之效。
- 清上丸(《醫學心悟》)
- 適用於痰火偏盛,頭暈目赤者,以黃芩、梔子、膽南星等清泄上焦痰熱。
- 加減運用
- 若肝陽偏亢,加鉤藤、石決明平肝潛陽;
- 痰黏難咯,加瓜蔞、浙貝母化痰散結;
- 兼陰虛者,酌加知母、麥冬滋陰潤痰。
相關鑑別
- 痰濕眩暈:無明顯熱象,苔白膩,脈濡滑,治宜二陳湯類燥濕化痰。
- 肝陽上亢眩暈:以頭痛、面赤、脈弦為主,方選天麻鉤藤飲。
- 氣血虧虛眩暈:眩暈遇勞加重,伴面色蒼白,歸脾湯為代表方。
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之梅尼埃病、高血壓病、前庭神經炎等疾患,中醫辨證時需緊扣痰火病機,方能切中肯綮。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