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痰火怔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痰火怔忡
病證名,首見於《類證治裁》卷四,屬怔忡之一類,因痰火內擾心神所致。此證之發,多因情志失調、飲食不節,或素體痰濕內盛,鬱久化火,痰火互結,上擾心竅,致使心神不寧而發為怔忡。
病機與症候特點
《丹溪心法·驚悸怔忡》云:「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明確指出痰火怔忡之發作與痰火內動密切相關。其臨床特徵為心悸不寧,時發時止,發作時自覺心中惕惕然跳動,甚則胸悶氣短,伴見痰多黏稠、口苦咽乾、煩躁易怒、失眠多夢,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滑。此證多見於現代醫學所述之陣發性心動過速、神經官能症等疾患。
證候分析
痰火內蘊,上擾心神,故見心悸怔忡;痰性黏滯,火性炎上,故症見痰多黏稠、口苦煩躁;痰火擾及心神,則夜寐不安、多夢易驚;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皆為痰火內盛之象。
治法與方藥
治宜清熱化痰、寧心安神,常用方劑如下:
- 參胡溫膽湯:以溫膽湯為基礎,加入人參、柴胡等藥,具化痰清熱、益氣安神之效,適用於痰火內擾兼氣虛者。
- 金箔鎮心丸:功擅鎮驚安神、清心化痰,多用於痰火亢盛、心神不寧之重症。
若痰熱偏盛,可酌加黃連、竹茹以增強清熱化痰之力;若兼陰虛火旺,可配合知母、麥冬以滋陰降火。
相關條目
本證與怔忡有密切關聯,然怔忡範圍較廣,痰火怔忡為其中一類,臨床須辨明痰火之邪與其他病因之異同,方能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