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痰火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痰火證
痰火證為中醫病證名,屬「肺癆」(癆瘵)之一種證型,其病機核心在於「陽盛陰虧,火炎痰聚」。此證多因長期勞倦過度,或情志失調,耗傷人體精氣、血液,導致陰液虧虛,陽氣相對偏亢,虛火內生。火性炎上,灼津成痰,痰與火相互搏結,纏滯於肺絡或流竄他處,形成痰火交阻之病理狀態。
病因病機
- 陰虛火旺:久病、勞倦或房勞過度,損傷腎陰,陰不制陽,虛火內熾。
- 情志化火:憂思鬱怒,肝氣不舒,氣鬱化火,煉液為痰。
- 飲食不節:嗜食辛辣厚味,助熱生痰,痰熱內蘊,上犯於肺。
臨床表現
- 痰火犯肺:咳嗽痰黃黏稠,或痰中帶血,胸悶氣促,口乾咽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 痰擾心神:心煩失眠,甚則狂躁譫語,驚悸不安。
- 痰火流竄:頸部瘰癧(淋巴結腫大),或發為癰疽瘡瘍。
痰火與相關證候辨析
- 與虛火區別:虛火多見陰虛內熱,症見潮熱盜汗、舌紅少苔;痰火則兼痰濁實邪,苔多黃膩。
- 與痰濕區別:痰濕以胸悶痰白、苔白膩為主;痰火則痰黃黏、熱象明顯。
中醫治法
以「清火化痰、滋陰潤燥」為大法,常用方劑如:
- 清金化痰湯(《醫學統旨》):治痰熱壅肺,咳嗽痰黃。
- 柴胡陷胸湯(《傷寒論》加減):疏肝清熱,化痰寬胸。
- 知柏地黃丸合溫膽湯:滋陰降火,化痰安神。
古籍論述
《紅爐點雪》指出:「癆者勞也……精氣血液既傷,陽盛陰虧,火炎痰聚。」強調痰火證之形成與正虛邪實密切相關,後世醫家亦將此證歸於「癆瘵」範疇,視其為癆病中病情深重之變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