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痰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痰積
病證名,屬九積之一,首見於《儒門事親》卷三,指痰濁停聚於胸膈所形成的積證。中醫認為,痰為津液代謝失常的病理產物,若因氣機不暢、脾虛濕盛,或肺失宣降,致使痰濁凝滯不散,久積成患,即為痰積。
臨床表現:
痰積患者常見胸膈痞悶,自覺咽喉至胃脘部狹窄如線,甚則隱痛不適;痰濁上擾清竅,則見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痰阻經絡,可致肢體麻木;痰濁內擾心神,則見心悸、嗜雜不安。此外,患者多伴隨痰涎黏稠、咳咯難出,或腹中觸及累累結塊,舌苔厚膩,脈滑或弦滑等痰濕內蘊之象。
病因病機:
- 脾失健運:脾主運化水濕,若脾虛濕停,聚濕成痰,痰濁內阻,久積胸膈。
- 肺失宣降:肺為貯痰之器,若肺氣壅滯,痰液不得宣化,積聚成患。
- 肝鬱氣滯: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氣滯則津停,化生痰濁,結於胸脅。
- 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濕熱內生,釀痰成積。
治療原則:
以「開胸滌痰、消積導滯」為主,依痰積輕重及患者體質選方:
- 導痰湯(《濟生方》):主治痰涎壅盛,胸膈滿悶,以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南星、枳實化痰行氣。
- 竹瀝達痰丸(《沈氏尊生書》):適用於痰熱膠結,咯痰黏稠難出,以竹瀝、黃芩、半夏等清熱化痰。
- 控涎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攻逐痰飲,用於形氣俱實、痰積頑固者,以甘遂、大戟、白芥子峻下痰涎。
- 瓜蒂散(《傷寒論》):若痰積壅滯胸膈,痞悶欲吐,可暫用此方湧吐痰涎,但須中病即止。
相關鑑別:
痰積與「痰飲」「痰核」等證有別:
- 痰飲:泛指水液代謝失常,痰濕泛溢全身,病位較廣。
- 痰核:多指痰凝結於皮下或經絡,形成結節腫塊,如瘰癧、痰包等。
- 痰積:特指痰濁固結胸膈,以局部痞滿、痰黏難咯為特徵。
古籍參考:
《醫碥·積聚》云:「痰積,症見麻木眩暈,痞悶嗜雜,其人平素多痰。」強調痰積與痰濕體質的關聯,治療需兼顧化痰與調理氣機。
(參見:積、痰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